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文学进校园
——走进秀屿区实验小学
【发布日期:2021-06-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编者按:为让我市更多文学新人茁壮成长,让学校有更广阔的文学园地,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写作兴趣,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莆田晚报社、市文学院、市图书馆、市作家协会联合开展“文学进校园”公益讲座系列活动。通过邀请部分莆田市知名作家进校园作公益讲座、给学校赠送文学书籍、在《莆田晚报》上刊登教师与学生作品等形式,营造校园文学创作氛围,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本期刊登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部分师生作品,以飨读者。


阿姐的年

◇陈秀丽


        阿姐是我老公的长姐,今年七十多岁了。过惯了省吃俭用的生活的她,看上去是那么瘦弱,可一旦为家人忙前忙后起来,她又是那么利索,尤其是年关将近时,她好像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老家平海是一个小渔村,和莆田其他地方一样,“尾牙”一过,年味就浓烈起来了。而对于我家阿姐来说,她的新年似乎来的更早一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每冬至一到,阿姐的年就开始了。过年时家里人喜欢吃的线面这个时候就要备上了,阿姐总说,冬至前后做的线面最好吃,不咸不淡,韧度刚好,所以,她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买回长长的线面,团成一圈圈摆在大豁笠里晾晒。日出而晒,日斜即收,每天都要搬进搬出,如此反复一周有余,为防潮防碎,还要把晒好的线面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地码在大缸里,再铺上塑料薄膜盖紧缸盖,留待过年捞煮。
  这期间也是地瓜收成、地瓜干晒制的时间,所以阿姐也要到田里忙活。一畦畦的地瓜起开、挖出,再分类处理。圆润饱满的,一担担挑回家用晒干的地瓜藤筑铺成窖,存放起来;品相差一些的就要用老式地瓜干刨具切成片,一块木板,中间掏个方形的洞,订上一个镰刀头,手拿地瓜来回刨切,一片片地瓜片要摆好晒干,也是需要几天时间,有时为了让地瓜干缩水快一些,还得挑有霜冻的天气;长得最丑的地瓜都拿去榨成渣制作地瓜粉了,这也是一种极其辛苦的劳作——榨渣、淘渣、换水、沥水、撬粉、晒粉、碾粉、每一个步骤都是体力活。常年的辛苦劳作,阿姐经常腰酸背痛,尤其是那双患了关节炎的手,一到阴雨天就疼。我们都劝阿姐,现在生活好多了,买东西也很方便,再说我们大家都在外地工作,你们老两口也吃不了那么多的,不要再那么辛苦啦。她却总是说:“买的哪有自己种的好吃?我多做一些,过年时你们都回来了,一大家子的人怎么就吃不了那么多呢?”我们又劝说,现在这大过年的都是大鱼大肉,谁还要吃地瓜、地瓜干呀。但这样的劝说又会被她怼回:“就是怕你们吃腻了大鱼大肉才给你们准备了这些好东西,一碗地瓜粥、一碗地瓜干汤多利口(开胃)呀!”也是,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可最难舍的还是那碗地瓜粥。原来所有的辛苦都只为家人们过年,因为有幸福的团圆期盼,阿姐的辛苦从没有露在脸上。
  待到地瓜入窖、地瓜干进缸、地瓜粉装袋,腊月也就来了,阿姐随之更忙碌了。养了几个月的鸡、鸭这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为了保证肉质细嫩鲜美,这些鸡、鸭吃的都是煮熟的地瓜藤叶和青菜,有时为了让那些母鸡们多下几个蛋,阿姐还会买些小鱼虾剁碎了加到菜料里。虽说鸡、鸭是乡下人家的标配,也不会比早些年养猪辛苦,但毕竟也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我们也劝阿姐不要养了。可她老人家始终相信,只有自己养的鸡鸭才更好吃,只有自家母鸡下的蛋才能让孩子们吃得更有营养。劝说无效,于是乎除夕那天忙碌的杀鸡宰鸭又添了许多过年的味道。
  但是,有一种活,我们并不阻拦,那就是种菜。乡下院子大,围出一间鸭圈、搭起一个鸡棚之余,还可以开辟出一大片菜园。阿姐的菜园郁郁葱葱,应有尽有:油菜、芥菜、盖菜、花菜、包菜、茼蒿,还有小葱、大蒜、芹菜、香菜、韭菜等各种调味蔬菜,在阿姐老两口的精心照料下,铆足了劲长得正旺。过年时,这些绿油油、水嫩嫩的新鲜蔬菜从菜园到餐桌,只隔一锅之地,让我们尽享纯天然的绿色健康美味。
  都说“二十四,扫房子”,但阿姐的“扫尘”却有点特别。腊月初一,她就会举起加长版的扫帚扫抚房顶和墙壁,用她的话说就是“初一、十五,走路不用问”,趁着初一好日子开个头,接下来每天都可以大扫除了,慢慢扫,慢慢做,里里外外都要清理一遍,桌椅板凳、碗筷瓢盆、篮筛笠箕都要挑个有大晴天洗晒得干干净净,尤其是二楼平台上的那一排石栏杆,一定要用水冲刷,因为在阿姐看来那里是晾晒一家人被褥的最佳地点——阳光直射,正好曝晒;乡邻路过,刚好可见。当被子、床单铺满石栏板时,阿姐的眼里总是充满期盼,期盼着家人们都能早点回来,期盼着这些被子能够全都派上用场。如果这时候有人路过并说一句客套话:“哟,晒被子了呢,大家快要回来了吧!”阿姐总会大声回应:“是呢是呢!”虽然有时她并不知道大家到底能不能回、什么时候回,但那一刻的她脸上总会挂满了笑容。
  日子在一天天的准备中过去,阿姐总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一过,阿姐会更忙。在老家,腊月十八、二十、二十二都是嫁娶的吉日,阿姐颇懂农村的这些习俗礼节,又热心,所以常常被请去帮忙,这样的忙,她总是不遗余力。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豆腐;二十七,做红团;二十八,贴春联、挂灯笼;二十九,祭拜天地、神灵和祖宗;大年三十,杀鸡宰鸭、择菜剖鱼,准备年夜饭,这是阿姐多年来的过年习惯。豆腐,自己炸的香;红团,自己做的甜。家人们陆续回来了,阿姐总是乐呵呵喜滋滋地铺好床单被褥,阿姐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过年期间的每一天,即便是热腾腾的年夜饭上桌了,她还在忙,忙着看一家人欢聚一堂、忙着看小孩子们大快朵颐、忙着看姑嫂妯娌无话不谈、忙着看兄弟叔侄举杯畅饮。此刻,通明的灯光映照着她的银发,蒸腾的热气熨帖着她的皱纹,阿姐笑靥如花、一脸的满足,这是阿姐最幸福的时刻。
  阿姐总说:“过年就是要忙,忙才有过年的气氛。”我深知这话的意思:忙,是因为大家回家过年,而大家都回家才有过年的气氛,阿姐是打心眼里喜欢这种“忙”的。这种“忙”在正月初五之后随着大家陆续返程就暂告一段落了,跟大家挥手告别的阿姐总会眼噙不舍的泪水、脸带祈福的笑意,不住地说:“顺风顺水,顺顺的。”这时候的阿姐总是执意要送到村口,直至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大家返程的身影。不同于年前在村口等候的欢喜激动,此刻的阿姐难掩牵挂和孤寂,喃喃自语:“年就这么过完了,这一年年的过得可真是快呀!”
  但阿姐的年不总是那样如愿盼得众人归,她唯一的儿子因为工作关系,每年都只在春节才难得回来几天,今年更是因为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不回来了。我听到阿姐在电话里对她儿子说:“你是公家人就得听公家话,你们一家子就安心在那里做岁吧。”阿姐是明理的人,但挂断电话后,仍难免怅然若失,她像是自我安慰地说:“唉,也好,他们没回来,我倒能闲定地过年。”这话让我听得心疼,抬头时我分明看到泪花在她眼眶里打转,阿姐有点不自在,一边擦揉眼睛一边笑着说:“你瞧瞧,我这不争气的眼泪。”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轻轻地拍拍她的背。
  正如阿姐所说,这年过得可真快,转眼假期已过,我们也要重回上班的地方了。临行前,阿姐又往我们的车上塞了一大包东西,我们离老家近,经常回去,每次都是这样满载而归。老公说:“都什么年代了,不要老觉得我们在外面都没东西吃。”“外面的东西哪有阿姐自己做得好!”阿姐这带着小自豪的话倒真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是呢,阿姐柴火灶熬出的豆浆最浓郁,阿姐柴火灶蒸出的红团最香甜,阿姐柴火灶煮出的年夜饭最可口,因为这里氤氲着家的味道。当火苗在灶膛面雀跃,当炊烟从烟囱里升起,我突然觉得这世间还有一种温暖叫做:阿姐喊你回家过年!
  母苦儿未见,儿苦母心忧。牵衣笑泪问,归家何太迟?天底下有多少这样的阿姐、阿嫂和阿娘,她们守着故园守着家,她们辛苦忙碌一整年,只为等你——回家过年!


父亲梦  我的梦

       ——致我亲爱的父亲

◇林惠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小时候,当天边扬起云霞,向晚的微风拂过脸颊,父亲便卸下一天的疲惫,坐在小院里,抿起小酒,吟诗诵词,高谈阔论。从《木兰辞》到《琵琶行》,从李白到苏轼,古人先贤作品从父亲口中吟出,如同一个隐士,田耕之余享受“种豆南山下”的乐趣。
  那时候,我觉得父亲就像一座山,山里藏着巨大的宝库,我多么想早日变成这座大山,拥有这座宝库。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福建仙游师范。资质平庸的我,怎敢奢望清华北大,但“福建仙游师范”六个字,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底里。
  怀揣着父亲的梦想,我顺利地考进了福建仙游师范学校。那是我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我梦出发的地方。在那里,我一个农村娃居然可以像城市孩子一样,有很多课外兴趣班可以上,书法呀,舞蹈呀,器乐呀,摄影呀等等,像做梦一样,我忙碌着、快乐着,并深深地爱上了她。我发誓,我要像父亲一样,不管将来身处何处,都要做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
  三年学业,一生事业。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老师,乡村老师。刚毕业时,好一阵子失落,我怎么真的和父亲一样,还是回到了农村?不过,这种情绪很快就被和我一样土生土长的一群农村娃转变了。讲台上时常出现自家种的鲜花,站久了身后默默移过来的椅子,还有那轻轻的一句“老师,您坐下来给我们讲解吧”,每周末追着公交车后面拼命挥舞送别的一只只小手……他们的真,他们的善,他们的美,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也改变了我。我和父亲一样,喜欢上了农村。当一名乡村老师,真好!
  一次回家,我惊喜地看到父亲的一张奖状:恭喜陈某某荣获莆田县会计考核第一名。心里忽然就有了震动——原来父亲从来没放弃过学习。身为农民的父亲尚能如此,何况已为人师的我。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更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有各种思想的不断变化着的学生。除了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需要不断自我充电加油,需要永远跟着知识跑,追着时代行。知识更替瞬息万变,除了要夯实教学功底,还要时常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所以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我注重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主动参加教育部门开展的技能大赛、才艺大比拼等各类比赛,参加说课、片段教学、演讲各种培训,潜心研读各类教育专着,逐渐认识了孙绍振、刘仁增、王崧舟、窦桂梅、于文森等教育界魁星泰斗。时至今日,我为能实现父亲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息感到无尚荣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梦、我的梦、教师梦,初心使然,不舍本真,我会一直走下去……


相约一次“远足”

◇林琳


  亲爱的朋友,在最凉爽的天气,与我来个八百米的“远足”吧——
  我们可美其名曰“区际”旅游:即从这个小区旅游到另一个小区,穿梭每条街,探访每个店,触摸这里的生活。
  从文献步行街出发,这里是最热闹的。你瞧,林林总总的店铺,琳琅满目的物品,步履匆匆的行人。各种气味,各种不同的东西交错存在,构成一个丰富繁杂的世界。服装店搞促销,音乐震天响,旁边又是香火袅袅的庙宇,善男信女虔诚点香祈愿。有几家精致的茶餐厅,寿司店,像是穿插其间的柔媚小调,可满足小资情怀。不远处又是卖手抓饼的,旁边有人支口锅炸葱油饼、春卷,正散发着油黄诱人的光泽,叫人想买上一块尝尝。古谯楼前,卖不锈钢罐、碗子,木衣架的,都快摆到路中间了。还有手机贴膜、卖手表,卖包包的小摊位等等,个个相安无事,各守其位。人们在各种无序中掌握了顺序,熟练地获取日常所需的物品。
  绕过古谯楼,后边有配钥匙的摊位,总共有四家,几个老师傅安静地端坐着,似与外面的喧哗隔开,没活的时候,他们散散地闲聊,接到活,立刻全神贯注,埋头摆弄,不随意搭讪,雾一样的宁静笼罩着。那天老师傅给我找钱,钱包里的零钱叠得整整齐齐,丝毫不凌乱不折角,该是多么认真的态度。很欣赏手艺人,除了他们有一技之长,那种“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的境界最是难得。
  接着,便来到大路街。这条老街真是老,一种原汁原味的沧桑,却又风味独异。瞧,深褐色的木楼,掉漆的红门,斑驳的墙面,繁多的店铺,它们经历岁月的风雨洗礼,渐渐褪去光鲜的色彩,留下苍凉与青墨的韵味,而这里雕刻的是历史,是岁月,是老莆田的底色。无意邂逅一家古玩店,走进店里,感受到一种神奇与神秘的气息,这个店有些年头了,十分符合“古旧”的特点,物品繁多,摆设凌乱散漫,旧箱子、称砣、古董、字画上面都蒙着尘土,记载着岁月的风尘与沧桑,主人丝毫没有要将它们擦拭干净的意思。店家说,他习惯每天早上泡一壶茶,放一支莆仙戏曲,读一些闲书报纸,他说生意好不好不重要,要的是这份舒坦与自在。这份无言、幽深、素喜、达观,与世无扰,自有一番精神在。
  天色渐晚,一排排红灯笼次第亮起,平添了几分老民居的风情与韵味,有的人家就在店门口吃晚饭,喝着小酒,配着小菜,享受一天难得的悠闲。喜欢这样普通却又天然恬淡的画卷,分外有几分俗世烟火的意味,油花盐咸的的生活姿态。
  再走一些路,就到了梅峰寺,我妈每天都要过来散散步,打打牌,听听曲,真是一个清静的所在,也是拍照的好去处。拍摄地点可以是梅花林、清雅的书院,或是大悲殿的回廊。梅花盛开时,可摘一枝举在胸前,作“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状,或是登上书院三楼,颦眉凝视远方,塑造“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感,也可靠在栏杆边, 营造“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意境……呵,无论矫揉造作,或是自然天成,都能留下美好的留恋。毕竟我们现在都是手机摄影师,自拍更是随时随地的事,一个人游荡倒是自由闲逸。这时,也可以跟散步的阿姨聊聊天,唠唠嗑,不知不觉就进入真正旅游的状态,甚至算得上深度旅行了。
  不知不觉,到达龙桥小区,妈妈做好饭等着我呢。这天的“区际”旅游告一段落,这样的一次“远足”,随心随意,却带给我无尽的快乐与回味。

抓海鲜喽

◇五(6)班 陈佳琦


        蓝幽幽的天空镶嵌着一朵朵乳白色的云朵,一轮艳阳高挂当空,留下满世界耀眼的光芒。我们沐浴着暖阳,向平海湾前行……

  一路欢歌和畅想,终于,蓝天,白云,还有我梦中的沙滩映入眼帘……我燃烧的心早已沸腾,迫不及待地带上手套,穿上雨鞋,一步步踏入岸边泥沙中。瞧,千千万万个表面坑坑洼洼的礁石裸居在岸边,礁石缝中,还有许许多多细细的水流。我敏锐的双眼丝毫不放过任何一条细流,突然,一个小东西飞快地在我眼前闪过,我踩着软踏踏的泥巴追去,双手合圆,向泥土一掌扣下去,眯着眼往里一瞧,一只约两平方厘米的螃蟹,正焦急地四处张望,我满意地将胜利品逮到袋子中。
  首战告捷后,我又照着同样的抓法,很快一些迷你螃蟹、迷你小鱼小虾也落入我囊中。更令人可喜的是,正当我雀跃不已之际,无意间翻开石头,竟发现一窝“宝藏”——耶,五六个小螺正静静地等着我!我的嘴角已上扬成“0”,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休憩时邂逅梦中的海螺。
  当夕阳的余晖为沙滩裹上一层橙红色的纱衣时,我已经满载 “海的盛情”“水的欢歌”踏上了回家之路……

  指导老师:郑淑花


往事如歌

◇六年(8)班 许天一


  打开一袋落满灰尘的密封袋,拿出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我的这段尘封的记忆也再度开启。一张张布满稚嫩笔迹的纸,是我幼儿园时期最快乐时光的见证。忆起我和小伙伴们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尽管时间模糊了每个人的面容,但我们聚在一起野餐时的欢声笑语,为一个积木而争得手忙脚乱时的画面,都在眼前不断地浮现,脸上也是满满的幸福。虽然,往事已飘远,但童年真挚的感情却如歌般时时在我耳际回响。
  拿出一张粗糙的CD盒,取出一张碟片,想起了我第一次上市里讲故事的场景。LED闪烁的灯光浮现在眼前,奶奶的加油声萦绕在耳畔。我的心情激动,手也不自觉的颤抖着。早已忘却磨洋工的准备时间,只记得,让我激动万分的幕后台前,每一个音符都绕梁不绝。
  而现在,看着在纸上疾书的笔,想起这张白纸从无到有,不过一瞬而就,我的好奇顿时迎刃而解。想起曾经的分分秒秒,才突然发现当下的美好,我们不会知晓自己的未来,但把握眼前的每一分钟,不让时间白白浪费,必能换来洋洋盈耳的生活之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如是说。是呀,岁月何匆匆?但需知往事亦如歌。让我们唱响每一个阶段的歌曲,为自己的人生奏起最美的旋律。           

  指导教师:陈素兰

等待

◇四年(4)班 刘琪涵

  你们有过等待的经历吗?我有过。
  那天晚上,爸爸要从首都北京回来了,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来到动车站出站口等待爸爸的归来,好给他一个惊喜。夜幕下,动车站出口处的汽车一辆紧接一辆,一排紧接着一排,接走了他们归家的亲人、朋友,却迟迟不见爸爸归来的身影。狂劲的北风吹过一遍又一遍,却不能一下子把爸爸吹到我的面前。
  无聊之下,我和弟弟玩起了“一加一”的游戏,反反复复,分出了好几次胜负。一边玩,我的眼睛一边朝四周张望着。突然,一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出口处!我小声又激动地和妈妈说了一下,妈妈急忙叫我们跑到车尾去,让我们躲在后面不要出声。
  我的心里像揣了一只白兔子,怦怦直跳,手忙脚乱地跑了过去。爸爸果然不知道,掏起手机给妈妈发了条短信,我们见机正妙,悄悄地跑过去遮住他的眼睛。爸爸立马反应过来,说:“琪琪,俊俊,别闹了,我知道是你们。”“ 嘿!”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说,“爸爸,我们好想你啊!”说完,我们便给了爸爸一个深情的拥抱。爸爸感动得热泪盈眶,妈妈也在一旁默默流泪。
  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可我们一家人的心却很暖很暖……

  指导教师 吴銮烟


一场有趣的辩论

◇四(1)班  王梓希


  那天课堂上,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假如你发现课堂上老师出错了,你会不会当场指出来?他让我们先思考,再拿出纸笔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按观点选择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
  十分钟后,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开始了。
  先是反方陈某某发言,他可是我们班出了名的“快嘴王”。只见他扶了扶镜框,果断地说:“万一说错了会被老师批评,还不如不说!”我方立刻反驳道:“那如果不说,就会误导一些同学啊!”此话一出,反方队员瞬间鸦雀无声。沉默了几十秒后,反方凌某某站起来很镇定地说:“如果那一节是公开课,我们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让老师多没面子啊!”我方胡某某也从容接过话茬儿:“我认为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跟面子没多大关系……”同学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
  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这场辩论使我明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老师课堂上讲错时,我们可以指出,当然,指出老师的错误时我们要注意语气和用词。

  指导老师:金静英

脚和鞋的故事

◇三年(6)班  郑旻阳


  从前,脚和鞋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每天难舍难分,鞋每天都等着脚过来带它出去看世界,而鞋一直在保护脚,脚很喜欢鞋,鞋也很喜欢脚。
  可是有一天,它们突然吵起架来,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俩在争谁的功劳最大,它们俩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脚说:“我每天带你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有学校、公园、草原的风景……美丽的花坛,热闹的操场,枝繁叶茂的大树等等,你去过图书馆吧,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和书呢?你看,如果没有我,你能看见这些景物吗?肯定不能。”脚得意洋洋地说着。鞋第一次见脚说这么多话,它心里很不服气,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你,我就看不了这些景物;可是你知道吗?是谁一直在保护你,当你爬山时候,没有我,你就会被石头扎流血,当你在草地里漫步的时候,如果没有我,你就会被虫子叮咬,我也很重要。”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输,最后都不理对方了。
  过了几天,它们又开始想念对方了,鞋子已经好多天没能出去看看风景了,脚也因为离开了鞋子的保护而受了好多伤,它们都在想着如果对方还在身边该有多好。
  最后,它们又和好如初了,脚又开始带着鞋一起去看柔软的沙滩、热闹的市场等,鞋子也认真地保护脚,脚也不再受伤了。它们觉得谁也离不开谁。      

 指导老师:陈剑英

难忘的嗑瓜子比赛

◇五年(3)班  黄子晴


  “1、2、3……妈妈获得第一名!”弟弟兴奋地叫喊着。发生了什么?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大年夜,我们一家人吃完饭,决定玩嗑瓜子比赛,看谁在三分钟内嗑的完整瓜子仁最多。
  弟弟负责督查我,我得意地想:你个小不点,我待会儿暗度陈仓,一定得第一。“姐,发什么愣?比赛开始了!”弟弟推了推我。天哪,爸妈的桌前,已经堆上了小把的瓜子壳。我不敢再多想,快速抓起一把瓜子,飞一般地嗑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抬起头,只见妈妈的嘴皮子上下飞速地“运转”着,她左手接瓜子壳,右手接瓜子仁,嘴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
  情况不妙,我连忙改变战术,采用“连嗑法”——同时嗑两颗瓜子。“姐姐加油!加油!”弟弟手舞足蹈,一个劲儿地为我呐喊助威。
  “嘟——”哨声响起,评委们开始清点颗数。妈妈荣登冠军宝座。“妈妈,您为什么嗑得又快又多?”妈妈一本正经地回答:“熟能生巧嘛。”“是啊!”爸爸接过话茬,“学习也是一个理,勤能补拙,勤练多读就能学扎实。”“我懂了,爸爸,以后我一定加倍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我信心十足地说道。
  “嘭!”窗外的烟花照亮了夜空,照亮了人们的笑脸。2021,新的一年,生活将更加美好!

  指导老师:陈赛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