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粽子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1-06-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船。”这是老家人过五日节时,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当广东的朋友问我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时候,我非常自豪的把以上“顺口溜”唱给他听,并且说,从初一开始就过节了。端午节是我们莆田一年中最长的一个节日。吃粽子,过端午是家乡的一大“主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母亲会尽量让我们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粽子香永远弥漫在心中,是没法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溜走的……
  母亲包的粽子非常讲究。先说粽叶,她在端午节前,她拎着“钩桶”独自上山去采粽箬叶,青翠、丰润、肥大,香味也格外清纯且浓郁。用箬叶包裹的粽子,自然带着松香竹韵、山野怡人的扑鼻清香。再说包法:把糯米洗净,最少泡三四个小时;新鲜粽叶、粽绳用温水浸泡、洗净、沥干;根据需要准备各种配料,可包成单纯的红豆粽子、绿豆粽子、咸鸭蛋黄粽子……因为母亲毕竟跟父亲在上海多年,见识比老家的人多一些。虽然各种馅料的粽子多了一些,但数量有限。她把粽叶两片重叠,圈成尖筒状,放大两匙糯米等材料,再用筷子将其捣压成板结。她说,糯米松了的话,里面的馅料容易进水,这样的粽子会失去粘粘的口感,会不好吃的。我每一次看她包粽子,她特别注重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粽子捆紧;做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注入冷水盖过粽子,用中火煮两个小时,熟透了最好趁热吃,那时香味最为馋人。
  母亲说,包粽子的时候,要温和贤良,性子不急不躁的人,包出来的粽子才会最好吃的。是的,母亲正是这样的人,她做活总是那么细致、从容。在我的印象中,她煮的粽子特别香。
  在我的记忆中,1958年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给我们姐弟俩提前包了十来个粽子,第二天就去白沙田厝洋后坑给“山里公”包粽子。那一天清晨两三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后来听她说,她到后坑天才亮。到那里以后,就开始泡糯米,备馅料……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很贫穷,但山里地多人少,粮食比我们相对多一些,母亲按照山里的“地材”,就给他们包一些碎萝卜干粽子、咸肉粽子、鸡肉粽子、八宝粽子等馅料。听母亲说,那一天,她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一个人包了一大盆粽子。第二天一大早,她还挑了一担柴回来。此外,热情好客的后坑人,还把不同馅料的粽子送一些给我们。母亲到家后,我认真一数,一共有16个粽子。因为粮食紧张,糯米少,家里包的粽子“屈指可数”,后坑人送的粽子当然比家里的粽子好吃得多。往往为了吃粽子,我和姐姐“大打出手”,为了公平起见,母亲只好把粽子平分给了我们。那一年的端午节,是我平生吃到最美味的粽子。
  我知道端午节大家都会想起“屈原”,我在怀念“屈原”的同时,也在怀念着袁隆平老先生,感谢他让我们今天有吃不完的粽子。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