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土著戏的可能
【发布日期:2021-06-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披星】
  所谓土着戏,说起来简单,溯源却很复杂。简单是指(“县排百戏迎接”《景德传灯录》)之后,到南戏来莆,这中间隔着三百多年(约860年-1190年)——这段时间,莆田本地的戏,不可能不存在。复杂在于,到底还有哪些戏,属于莆田本土的戏。恐怕因为融合的原因,要完全理清,可能性不大。
  陈长城先生在《莆田戏剧史》中推论:从现在遗留的大棚戏来看,莆田是有土着的戏。据宋刘克庄的《后村大全集》第一八八卷《生查·元夕戏陈敬叟》中写道:“繁灯夺雾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第四十三卷《观社行·和实之韵》第二首:“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哇淫奇响荡众志,澜翻辩吻矜群愚。狙公加之章甫饰,鸠盘谬以脂粉涂。荒唐夸父走弃杖,恍惚象罔行索珠。效牵酷肖渥涯马、献宝远致昆仑奴……”
  据这个记载,可以知道演出的剧目,是“东晋西都”的历史戏。演员们有老有少,音乐是“哇淫奇响”,做工是很粗犷的,演出的时令是举行社火的时候。隐约可知,那时演戏是有季节性的,多在农闲举行社火和庆赏元宵时演出的。这个戏班是业余的性质,而不是专业的性质。又据它演出的剧目来看,演员多是临时凑的,没有固定的组织,在接受业务之后,要演剧目所需的人数,东拉一个西拉一个凑集成班。这种形式,有别于南戏的样式。
  清同治间郭子寿的《山民随笔》载:莆田凡大兵大疫这后,类集优人演目连,“谓可消珍戾”。按照这个记载,则演戏除了元少社火之外,还有在设蘸祈安镶福时举行。至解放前,莆田民间会举行“祈安镶福”,白天演唱目连,夜间演唱历史戏,一举行就是三日三夜。再看它的剧目,有《封神》《水浒》《西游》《东汉》《西汉》《三国》《南唐》《北宋》等,剧本从三本起多达十多本,这种戏叫做“大棚”。
  南戏来到莆田,是专业性的,成员简单,又是经常演出,要适应环境,符合观众的胃口,也就吸取土着戏的某些东西,来充实自己,于是也同土着的戏相互地同化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今日的莆田戏并不是昔日初来莆田的南戏,昔日土着的戏也只是今日大棚戏的前身而已。
  而从莆仙戏表演的特质来看,更容易找到痕迹。今日的莆仙戏中,各行角色,都有一点独特的做工:如生角的台步(莆仙戏科介图解作天台步),旦角的碟步、千金坠、男女角色的摇步(背仙戏科介图解作瑶池步),靓妆的挑步、三摆肩,丑角的七步跳、未角扮老人的鹭鹤步(俗称田鸡步)等。这些是其他南戏剧种所没有的。南戏最早的做工,今固不可考,但是同出一源的戏,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一些演技和仪轨,会有共通的地方。莆仙戏特有的这类做功,更像是南戏流入莆田之后,为求在莆田落地生根,迎合观众心理,于是兼容了土着戏的做工,来充实自己,以符合观众的眼光和要求,而一直保留到现在。
  从文本记载、习俗痕迹和表演形态这三点推断,莆田先有了土着的戏而后南戏来到莆田,从而相互影响,而成为今日的莆仙戏。这是较为合理的推断。
  戏剧的形成,都是由简而繁。大棚戏所演的剧目,除历史戏外,还有《目连》;演员众多,故事也繁杂,样式古朴。它的产生,应是在元末明初。在元代,兵乱不息;至明初,地方渐次安定,群众为祈安镶福,超度亡魂,上演《目连》。又以《目连》尽与鬼神打交道,便在白天演出;为避讳忌,夜间就以历史戏来凑热闹。
  没有什么戏曲种类会凭空而来,戏曲既是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更是地域文化之间的糅合生成的。彷如走一条先娱神再娱人的日常之路,是较为可信的生活现场。莆田的戏,既有原生的东西,但吸取的东西应该更多。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莆田的前辈艺人们如何吸收的问题,宛如是“生不如养”的古老智慧在衍生着戏曲本来粗糙的面目,让它一点点幻化成为一个时代民众的善恶、伦理、文脉、情致这一启蒙心灵的载体。
  土着戏的考察无关血统论。原生、交流、融合、创造,才是人类学的古老历程。
  (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陈长城《莆田戏剧史》)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