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他为莆仙戏表演艺术留下丰硕财富
【发布日期:2021-06-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明】
  提及上世纪莆仙戏表演艺术,可谓名家辈出,群芳荟萃,剧目创作,演出艺术极其活跃,而莆仙戏表演艺术家朱石凤先生就是莆仙戏剧坛不能绕开的代表人物。
  香自苦寒来
  1927年11月,朱石凤出生在仙游县龙华镇过溪自然村的一户世代务农家庭,小石凤三岁时丧父,幼年时家境贫寒,十岁便卖入“粗礼”戏班从艺,师从清末名艺人“旦仔宁”,那个时候的戏班,没有女演员,女角色都是由男人扮演的,他就被选去饰演女角,学习闺门、花旦、青衣。
  天刚蒙蒙亮,他早早起床跟师父练功学戏,师父三记戒尺一敲响,就进入紧张的练功,压腿、下腰、毯子功、把子功、走台步、跪圆场,项项都行练。还要在一条窄窄的条凳上练台步,练眼神,师父点上一根香,香动眼随,直到把眼睛练活了,达到会准确传神为止。
  再者,练唱腔。一开始就是“站桌头”,即站在桌子边,跟师父学唱腔。师父既教唱,又打板,又拉琴。必须学唱各种曲牌,多样唱腔。为此,朱石凤学唱腔没少挨师父手上戒尺的打。就这样,名师严教终于出了他这个才子。
  朱石凤从小聪明颖悟,学戏时刻苦勤奋,又肯动脑筋钻研,自己没表演的时候,就在一旁认真的观摩别人演戏,看到师兄们哪个动作表演的好,他都一一记下了,课后反复学练,打下了厚实的表演技艺功底,在面对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要求时,他都能做到得心应手,不论是闺门戏、花旦戏、青衣戏还是现代戏,都能演得很出色。并逐步成为该戏班的旦角台柱子,在城乡舞台演出,每到一处,许多戏迷看了他的表演,喝采声不断,好评如潮,他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52年,25岁的朱石凤进入鲤声剧团,他先后在扮演了《十八条》《薛仁贵》《薛刚》《刘知远》等四百多个剧目中的旦角。精妙生动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又各寓特色的旦角艺术形象,不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巾帼英雄、娇女、智婢还是贵妇,演谁就像谁,而且都演得惟妙惟肖,观众赞不绝口,因而蜚声莆仙城乡剧坛,赢得了广大观众真心热爱,被戏迷誉为莆仙戏“四旦凤”。
  据莆仙戏老艺人回忆,朱石凤的传统基本功扎实丰厚,再加上精湛的演艺技巧,不仅能在其艺术创作中对人物角色的精准把握和逼真塑造,使舞台表演和人物生命相融为一;还在于他广采博蓄,跨越多个行当,娴熟运用各类程式,使莆仙戏表演升华到新的高度;他还能依据剧情需要,大胆汲取民间音乐及其他剧种曲调进行改腔、创腔,丰富和发展了莆仙戏唱腔。他为旦角表演的拓展、为莆仙戏艺术的传扬光大蓄积了丰厚的艺术宝藏。
  精于演和导
  随着鲤声剧团内部演员改革,开始招收的女演员登台表演,朱石凤也开始转换角色,饰演各种男角。从此,进一步拓宽了戏路,什么角色都尝试表演,如正生、贴生、末角、丑角等。他还善于在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和心理情绪上作细腻的观察和体验,并融汇于戏曲表演之中,使不同行当、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表演都能各尽其态,各得其味,各得其韵、各得其美。而且什么行当都演得非常出色。也因此他后来成为一个能把握全局的优秀导演。
  朱石凤28岁时还当上莆仙戏表演指导老师了,但他从来不打骂演员,给年轻演员教习表演技艺时,总是一遍又一遍示范,手把手言传身教,耐心细致进行教授。
  1955年后,朱石凤在繁忙的演出时间外,开始兼任鲤声剧团的导演,当导演对文化不高的朱石凤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从小进入戏班,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大字不识。但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达到惊人的地步,曲词道白,过耳不忘,让人佩服不已。也许是因为他比别人更用功、用心吧,每回有新剧本要他执导,他总是请编剧把剧本从头到尾读上一遍,就这一遍,他就能把整个剧本熟记于心。
  为了使每场剧情入戏入景、饰演人物生动感人,朱石凤也是日夜构思、反复推敲每一场剧情场景、每一个演员动作。他常常深入到基层生活中,细心观察,潜心揣摩,刻意塑造,使每个饰演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生动。同时,他紧扣时代和角色人物特点,灵活运用各行当程式,为剧目设计出完美的导演方案。据鲤声剧团演员介绍,进入了耄耋之年的朱石凤,还坚持给剧团当导演,他导演每一出剧目都是“一次性通过”,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方面的表演才能,让全体演职员佩服不已。
  在朱石凤眼里,没有主、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很重要,所以每次导演一场戏,他首先要把导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得自己先饰演一番,作为自己艺术创作感悟,心中有数,这与他导演时注重角色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分不开。他不仅深入开掘理解主要角色,而且深入开掘理解与所导演的相关其他角色。加深对他所导演角色的全面了解,恰当、准确地精心设计、把握与相关角色同台演出时所饰演角色的言语、动作、情感的恰如其分,使每一个的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易、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表演艺术层次。其次,是缘于他当演员时勤修苦练,广纳博蓄,打下了厚实的表演技艺功底,在面对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要求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应对裕如,不论是花旦戏、生角、武旦戏还是现代戏,都能导演得很出色。其三,在戏曲创作理念中,他全面地把握戏曲规律,谙熟传统,使创新创造有坚实的依托,不断在地求新求变中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在导演中对莆仙戏唱腔创新,他根据剧情的需要大胆地吸取民间或外来曲调,改腔、创腔,使其唱腔别具风味,丰富、发展了莆仙戏唱腔。
  结出丰硕果
  几十年来,朱石凤运用娴熟丰富的莆仙戏表演技巧,指导演员们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他先后执导《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晋宫寒月》等名剧,不管执导什么剧目,都不失为成功之作,因此,在各次福建省创作剧目调演中均获优秀导演奖。在第三、四届全省农村职业剧团会演中,他执导的《借新娘》《傻妹睦亲》,分别获得优秀导演奖和最佳导演奖;执导剧目《叶李娘》,主演王少缓获得了第十七届全国戏剧“梅花奖”。执导过传统剧目《目连》、现代戏《长街轶事》,受到同行和专家的极高评价,在戏剧界颇具影响。朱石凤执导的不少剧目以全国戏剧汇演中荣获导演奖。1979年,他导演《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晋京献演;1986年,他导演《晋宫寒月》晋京献演;1998年,他导演《叶李娘》和新编历史剧《乾佑山天书》晋京献演。
  据说,鲤声剧团大部分传统戏都是通过他传授,才得以恢复传承,被专家和戏迷们誉为莆仙传统戏的活字典。他执导的宋元南戏《目连》戏,在“全国南戏学术研讨会”展演和“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展演上,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观众的一致赞扬和肯定。据统计,他导演的传统和现代戏剧作品高达三百多出戏,在全国戏剧界影响很大,深受城乡观众喜爱。
  1998年10月,鲤声剧团应“台湾文化中心”的邀请,朱石凤执导《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晋宫寒月》等剧目,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巡回演出好评如潮,受到台湾戏剧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在台湾举办“莆仙戏学术座谈会”后,朱石凤、周汝典、王少媛等人作了莆仙戏身段示范表演,受专家学者和同行的赞誉。
  朱石凤为传承莆仙戏艺术,培养代代新人殚精竭虑。他和鲤声剧团的老艺人们在城乡舞台上造就出一代又一代优秀表演艺术家,如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王国金、许秀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王少媛。他曾在仙游艺校担任莆仙戏表演导师期间,也和艺校老师们精心培养出一大批莆仙戏表演艺术接班人,为莆仙戏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08年2月,朱石凤这位莆仙戏艺术家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