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 许伯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莆田市老年大学女红传承研习班的学员耗时70天、4943工时绣制了一幅巨幅“红船”,以此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记者看到,这幅“红船”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色,画面呈现了红船、党旗、天安门、航母、牡丹、华表等图案,并配有楹联,呈现出油画感的绣品,一经展出,就受到社会各界观赏者的赞叹。一针一线念党恩!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女红传承研习班班长彭丽靖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莆田市老年大学女红传承研习班成立,研习班探索以歌颂党恩为主题的绣品,革命前辈绣红旗的故事,萌发了她们绣制红船向党献礼。 手工刺绣图样为先。彭丽靖说,画稿创作也倍感艰辛,主图创作者许立忠几经易稿,放弃过年、春节的休息时间,昼夜苦战,最终于元宵节那天交稿,为以后的绣制赢得了时间。但画稿变成绣稿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如电脑读图、变针等。“《红船》以红黄蓝三个色调为基调,元素丰富,从红船到航母寓意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牡丹代表繁荣富强,佐证我们党走过的光辉路程,党旗、天安门、华表,是国家的象征,整幅作品表达了我们对党的感激之情”。彭丽靖介绍说,作品将美术、书法、楹联、刺绣四个艺术门类融为一体,是一种工艺创新。配以红木底座,使整幅作品更趋合理完美,更显高端大气。纵观整幅作品色泽丰富,单单色线就有近百种,中间的套色、过渡色、换色等交叉复杂,加上电脑识别的色差与绣制时的局部二次调整,难度前所未有,没有经验借鉴,而且绣工们的熟练度参差不齐,但大家心朝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目标明确后,绣工志愿者们无偿奉献,十来位绣工轮番上阵,日总绣时达70-80小时,绣工们最大年纪67岁,最小的也有50岁。虽然年纪不小,但我们经常一绣就绣到半夜,有的待在绣场长达13小时,没有人缺过一天勤。为了节省就餐时间,绣工们常常自带干粮,饿了热个粥,配个咸蛋,啃个馒头,一餐就过去了。”为了完成任务,彭丽靖身先士卒,70天共投入464工时,平均每天6.5小时,每天第一个到场扫地,烧水,烫杯子,让大家倍受感动。大家都以她为榜样,争分夺秒抢时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如期把最美的礼物献给亲爱的党。 每一针都小心翼翼,每一个过程都精益求精。在绣制过程中,绣工们心怀感恩,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化在针里、融入线中、绣进心间。5月16日,经过70天的昼夜奋战,一幅巨幅的“七一”献礼绣品——《红船》终于收针,满绣面积达3.63平方米,满绣针数2101200针,耗时长4943工时。这是兴化儿女传承“红船精神”,献给党百年华诞珍贵的礼物。 “如果没有执着的信念,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不可能完成受人赞叹的一幅作品。作品代表的是160多万的莆田妇女,充分体现了莆田女性勤劳、勇敢、贤惠、心灵手巧的特点,表达了我们对党的感恩之心。”彭丽靖深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