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家黄宝珍演唱的莆仙戏曲《访友》,是明代与《梁祝》同一题材的《同窗记》内的几出戏。剧情为梁山伯去祝家庄求婚受挫,回家郁闷丧命。祝英台抗婚,坚守节操,愿以死殉情。主人翁祝英台如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钗头凤》中的唐婉,为了婚姻自由,藐视封建礼教,血泪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其悲剧气氛不亚于人文主义思想家莎士比亚的悲剧。 《访友》唱词从梁山伯“登山涉水”赴约求婚,到祝英台“拜兄奠酒”,共有32节240多行(含续段),演唱使用莆仙戏传统曲牌“步步娇”“驻云飞”“蛮江令”“望故乡”“绣亭针”“罗帐里坐”“江头别”“忆多娇”“小桃花”“犯万牌令”“青纳袄”“望高楼”“香罗带”“宽叨叨令”等,可见莆仙戏曲牌之丰富多彩。莆仙戏曲不愧是宫廷音乐精品。民间艺人演唱的《访友》一般分为“上吊丧”与“下吊丧”两部分,上吊丧自“登山涉水”至第21节的“相挚手”;下吊丧自第22节“访友转来”至“拜兄奠酒”。戏曲爱好者演唱的一般是“望故乡”和“江头别”(《访友》中的个别曲牌)。 黄宝珍老师送我二盘《访友》DVD,分别为1954年和1980年的录音制作。这是她从青年到盛年艺术臻于完美的佳作,是她顶盛时期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经典唱腔。她的唱段曾同全国名家梅兰芳、常香玉、红线女、严凤英等一同被收入《中国戏剧艺术家唱腔选》,并由中国唱片社出版。1957年她被文化部授以高级知识分子称誉。 黄宝珍那婉转、沉稳、清丽、悠扬、亲和的天籁般的唱腔,深受群众喜爱。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访友》与《春江》成为莆仙戏民间的主流唱曲,也成为东南亚莆仙侨居地最受欢迎的故园戏曲。我堂兄(居印尼)告诉我,他们老一辈的最喜爱黄宝珍的“望故乡”,不但在家里听,出行时还在小车上听。并不是“望故乡”的剧情引起他们思乡,是黄宝珍那亲切的乡音以及她那无与伦美的唱腔打动大家的心。他们与故乡隔山隔海,对黄宝珍的唱腔倍感亲切,听了她的演唱,如遇故乡亲人,因而产生了浓浓的乡愁。正是“乡愁恰似船头水,任你分离拆不开!” 黄宝珍的《访友》委婉缠绵,情深意切,韵味丰厚,情感真挚,音腔纯净,毫无装饰,乐感平稳大气。在《访友》中,黄宝珍将祝英台婚姻不能自主的压抑与痛苦,以及她不屈从于封建礼教,钟情于梁山伯的个性,演唱表达得淋漓尽致。如:“见说事情,说是越州山伯兄。伊人来到此,今使奴实难舍。三年同书舍,同坐同行……今见兄他面,无言可说。”对梁山伯的来访,祝英台心中既欣喜又不安,黄在演唱时将其“无言可说”的那种痛苦、回忆、内疚与茫然,从心灵深处传释出来。打动人心的不单是唱词文字,更是黄宝珍那沉稳清丽的音腔与缠绵伤怀的情感。当梁山伯责怪祝英台“忘恩背义”时,祝英台有口难言(因是父母主婚),“不必失志,劝兄不必恁(如此)失志……爹姐曾收马厝聘礼,奴也愿与伊结夫妻……”英台一面在忍受自己不能作主又被误解的双重痛苦,一面又要安慰恋人梁山伯。黄将祝英台这一复杂心情,唱得既感伤凄切又婉约怀情,并且还暗示了自己心中的主意,“心且放宽,不必恁失志”,音乐意像给人伤痛却又不绝望,这种演唱技巧与效果的统一,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难成就燕约莺期……奴今送只香罗戒指,也作祝英台,殷恳共表记。”唱得情意缠绵,伤心无奈,感人肺腑。“别离间,奈如今……无限可怜情。”黄宝珍已经完全融入了角色,这一绝妙的拖腔迭唱,强化了英台思念山伯、姻缘难就的凄凄无奈之深重压抑感,令人消魂伤痛,潸然泪下……《访友》唱词情节较多,人物心理复杂,在不同的情节中其忧愁怨恨之心态有所差异,演唱情感把握难度较大。黄宝珍谙熟祝英台的心理,在不同的情节中生动地唱出不同的情感,其音乐意境常常突破唱词字意,仿佛使人窥视到主人翁那牵肠挂肚排不开的内心情感世界,这就是黄宝珍《访友》唱腔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宝珍卓越演唱风格的形成,除了自身刻苦努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童年时,她当过童养媳,生活贫穷困苦,常常受寒挨饿。正当她艺术蒸蒸日上时,“文革”中又无端遭受残酷的迫害,欲辩不能,投诉无门,险些丧命。这一不幸的人生际遇,丰富了她的艺术素养,积淀成她的人文追求与艺术潜能。孟子说:“天降重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为一个人备受种种磨难之后,才能促其成才。古今中外政治家如此,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戏剧家与作家一样,有了多舛命运的经历,有了人生奔波劳苦的积累,这些痛苦与不幸,在生命的年轮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符号,转化为对世事与人生的切肤感悟,蕴蓄着创作的灵感与实力。黄宝珍的人生阅历,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她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追求,所以在演唱《访友》这样伤感的曲调时,有了特有的情感元素和声腔特质,最终臻于音腔与情感的内在和谐完美。 黄宝珍在《访友》中塑造的音乐意像的祝英台,是一位个性鲜明,勇于抗争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同时又是一个牺牲品。祝英台一生的悲剧,通过黄宝珍经典唱腔的演绎,让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思念、忧愁与怨恨;一种排之不开的痛楚、不忍与悲怆;一种空蒙的企盼与灵魂的等待。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与韵味。“只望共兄连理和谐,再结同心……”,“祝英台要学古人守节操,不肯被人遗笑到万载!”在浪漫主义的结局中让人心灵逐渐趋于平静,最终归结成一声深深的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