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霖故居在萩芦梅洋村。梅洋村原名“梅阳”,村庄四周皆山,中有一洋平坦地,阳光照映如梅花,故名梅阳,后称梅洋。说到梅洋,首先想到的就是江春霖故居,然后才是梅洋的茶。 距上一次参观江春霖故居,已经有六年了。2015年参观时,故居没有什么布置,故居前的那尊江春霖石像那时就已经有了。再上一次,大约是2008年,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梅洋村江氏大厝“百廿间大厝”。
江氏大厝为明清江南民居风格的三进七开间悬山式土木结构,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刚开始也只有几间,经过一代代扩建,据说现在不止120间。大厝的外大埕被一堵石彻的围墙围住,大埕有口古井。很多古民居大埕是纯红砖铺砌,江氏大厝的红砖埕中央有一片大约十平米的青石铺成的埕。 戴兄说这是江春霖用来晒书和官袍用的,可见江春霖对书和官位的崇敬之心。山里人戴兄对莆田文化以及书法、茶都很有研究,他是梅洋村的女婿,对江春霖的事迹很熟悉。他是个热心人,空闲时会客串江春霖故居讲解员,传播莆田文化。他的讲解幽默、生动,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还不时地和“戴导”互动。“大门洞”有副对联,上书“源从济水,派衍淮阳”,点出江家源自河南。莆田很多人的祖先就是从中原河南迁徙而来。进入“大门洞”,就是内埕、大门、天井、厅堂以及有序排开的各个房间,江氏祖辈原来就聚居于此。大门上悬挂“文魁”匾额,是江春霖父亲江希濂当年乡试第一名而得到的彰扬。再进去看到的“进士”匾额,是江春霖于光绪二十年中进士获授。江氏后代出过很多文化人。 在江春霖故居,偶遇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婆婆,老婆婆说,她的爷爷和江春霖是兄弟,言语之间透着自豪。她指着安放在墙角的一块无字石碑说,江春霖曾经想给其婶娘立碑,以彰表婶娘之品格,无奈婶娘不同意,所以就留下了这块无字之碑。
这几年,江氏大厝内很多房间作了修缮,布置成不同主题的展室,装上了射灯。有的房间陈列民俗用品,有的布置了古琴、书法,有的布置成科举考生考试号房。更多的房间墙上挂上了关于江春霖一生的故事,还有历代御史等莆田名人事迹等,尽显御史之风、廉政文化和莆田“文献名邦”底蕴。展馆里关于江春霖故事的画作,是陈国华大师以油画的形式创作的。我认识陈国华大师多年了,他有一颗赤子之心,用画笔描绘妈祖文化以及家乡莆田,满满的乡愁。 江春霖于光绪三十年(1904)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改任新疆道监察御史。他还历任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前后任御史一职六年。江春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贵,被赞誉为“清朝御史第一人”。在御史任上,他经常弹劾王公贵戚,还列举了袁世凯十二条罪状。据说江春霖有一次在上朝时当众向慈禧进谏,劝慈禧不要用洋人的胭脂花粉。他说那里头的有毒成份有害身体,而且上朝涂脂擦粉会被人背后议论,有失体统和威仪。令人意外的是,慈禧没有发怒,反而传宫娥端水当众洗脸。经验证清水一盆,说明没有擦脂抹粉,是“天生丽质”。据说慈禧上朝不施脂粉,只在寝宫保养。 宣统二年,江春霖因弹劾庆亲王等,受到打击报复,被诬以“妄言乱政,有妨大局,信口雌黄,意在沽名”,并被降职。他因此愤然辞官,归隐故里。江春霖归隐后次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想征召江春霖进京为官,以利用其声望收买人心。江春霖不为所动,并故意蓄发、穿起道士袍,以示不同流合污。 江春霖清贫一生。在京都为官时,他夫人以农事养家。辞官后最大的家当,就是十几箱书籍。归隐后,江春霖带领村民兴修水利,修复梧塘古海堤、倡建萩芦大桥、修复萩芦古驿道等。萩芦大桥头的御史亭,就是后人为纪念江御史而修建。 为官,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必将精神永传;在任上或者离任后,能坚持为民办实事,世世代代必将感其恩德,赞其公益德行。江春霖如此,蔡襄亦是;东甲古堤之光如此,东圳水库精神亦是。 大厝右侧阁楼有一处江春霖读书处。江春霖20岁时成为县学里的学生,六年里,每年的定期考试中,他五次获得第一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了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 “雪貌冰姿冷不侵,早将白水自明心。任教移向金盆里,半点尘埃未许侵”,江春霖以水仙花咏志,始终做到一生慎独、洁身自好。 江春霖墓就在与大厝相望的对面半山腰,之间就是茶园。从出生的大厝,直到最后的归宿,江春霖的一生可谓清风徐徐,其流传到后世的精神,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