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唇齿留香或风尘扑面
【发布日期:2021-07-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楚些】
  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曾着有《食物的历史》一书。在辨析食物发展的历史的同时,试图以人类的基本饮食为中介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有一个观点让人觉得特别新鲜,即食物进化的历史,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的某种反制,而这种反制则基于人类自身的反抗和恐惧。反抗的因素易于理解,毕竟人类发展至今,与自然之间的博弈始终存在,在食物的获取上,所有动物与自然界皆处于对抗性关系层面上。而恐惧则为人类所独有,人为地制造短缺,形成饥饿性记忆,乃特有的社会控制术。恐惧是一种心理情感,一旦形成,会根深蒂固地潜藏于一代人的行为细节上,恐惧的形成,也标志着自然性向着社会性的让渡。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就是因饮食短缺而产生社会性恐惧的最佳注脚。主人公获救后,在船上不断打听食物的存储量,虽然经过多个人不断保证,但他依然不依不饶地亲自窥探。面对水手递过来的硬面包,如同守财奴看见了金子一般。
  《礼记》援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原文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这段话若对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饮食和男女恰对应了第一层级,即生理的需要。不过,就食物而言,经过时间的发酵,口腔和胃肠会形成坚固的记忆,将自动添加与之相关的人与事件,并以加速度的方式,趋于情感性记忆。如此以来,食物在特定的时空内,构成了情感归属的某种符号。而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又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第三层级的内容。
  就基本属性而言,食物本身就具备了强烈的地方性。十里不同天这句谚语中,不仅指向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性,还包括了食物差异的内容。语言命名,文化仪式,地方习俗等等,其中一部分就与食为天的内容密切相关。这种地方性若以当下的行政规划为参照的话,可以落定到乡镇级别之上,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国度与国度、民族与民族的差别。而到了速食产品和快餐化的时代,恰恰是食物的地方性色彩逐渐消亡的历史时期,或者可以这样说,高楼大厦、灯光与玻璃等构筑的都市景观越发趋同的情况下,形成了世界同质化的外在的、直接的表征,而速食产品则从内在的因素上摧毁了地方性。想一想,如果绝大多数人的胃肠记忆皆被重庆火锅、康师傅方便面、肯德基等食品所固化的话,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遗憾的是,世界的同质化由内而外地发生了,这种不可逆的潮流中,作为见证者,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洞见其间的感伤。新世纪以来,美食主题散文的风行,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恰在于此,因为我们都是跨代景观的目击者和凭吊者。这里的跨代指的是工业化时代向着信息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过渡。而书写美食记忆的作者,最晚则延至80后。60后、70后两代人,则是书写的主力军。
  美食主题的散文,实际上是地方性食物的某种提炼,它们的味道往往和“妈妈的味道”混融在一起。而“妈妈的味道”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亲人间的聚散离别。在这里,重要的不是食物的小巧、精致、口感、色香,而在于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被他人制作,并运送到我们的口腔之中。其情感指向显然远远大于唇齿滋味。
  慕朓的《风味的初相》一书,是一本集中书写地方食物的散文集。其中的地方指向,即妈祖故乡——福建莆田,而老莆仙人的舌尖记忆作为关键词,恰好照应了上面所言。食物不易老旧,而喜欢食物的人终归要老去,尤其是在传承面临断代的情况之下,其感伤指数会迅速飙升。这部书汇聚的地方食物种类繁多,粗略估计下,有几十种之多,相对比较齐整。有一些食物直接指向“妈妈的味道”,比如炝粉、杂饭,还有就是母亲存有的瓶瓶罐罐里的腌菜,以及父亲做的年夜饭;有一些则是莆田地方独有的食品,如南日鲍、莆田红团、莆田泗粉、白粿、线面等等;还有一些是乡村宴席上或者馆子里拿手的饭菜;此外,则是南北通用的一些食物,如玉米、花生、冰棒等。这其中,几分钱一根的冰棒和两分钱一酒盅的瓜子,则是70后乡村少年的共同记忆。当然,冰棒和瓜子之外,还有烈烈夏日和露天电影,《旧日重现》是一首传唱广泛的英文歌曲,而对于散发特殊记忆的食品而言,那些相关的人事早已散场,历史在这里几乎不会重复。一代人的衣食住行是特有的历史嵌入物,玉米还在大地上繁茂地生长,但和我们一起烤玉米的伙伴们却就此隐身。
  慕朓笔下,这些书写事物的篇章皆形制短小,它们并非厨房作业,强调工序的完整性,下笔之际,往往撷取与自我成长相关的横切面,钩沉其间的口腔记忆以及情感记忆。笔法上与洗练和简洁虽然还有一些距离,也未做到足够自如,但文字之间,还是能读出诚实的品格和气息。在这个矫情泛滥,辞藻繁复到多余的生态系统下,殊为难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