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连日来,在仙游县盖尾镇前连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改造提升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村内古民居保护修缮及进行前连溪的砌岸、清淤,打造进村旅游观光通道,持续做大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休闲文旅品牌,做好以古民居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文章。 福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的前连村,距县城15公里,东靠云顶山,北临木兰溪,碧水环绕,风景宜人。该村方圆达2.5平方公里,拥有八百多年历史,人口5000多,基本上是连姓。该村世代耕读,英才辈出,诗书史家,科甲联芳,人文积淀丰厚。这里曾走出南宋右丞相、镇南大将军连沿公等历史名人,特别是新中国以来大专以上学历就有近千人,其中博士、硕士60多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教授、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等90余名,被誉为“笔杆村”“文明村”。同时,该村明末清初先后修建而成的全国唯一“丁”字型古民居,19座占地二十几万平方米的清代古民居呈“丁”字布局,纵横长达2.5公里,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造型独特,是莆仙红砖建筑的古民居代表,其砖、木、石雕刻艺术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堪称原生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而村内的祖祠“连姓祠堂”、昭灵宫、清兴宫、捷元轩、会仙阁和古桥、古树、古井、古溪道等历史文化遗存,总让人流连忘返,从中真切感受到浓郁的古厝(屋)、古庙、古祠堂、古树、古桥等“五古”乡愁文明魅力。 如何发挥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前连村立足“五古”历史文化遗迹,精心编制《保护规划》,致力将“丁”字型古民居打造成集古村落保护、田园风光的特色村落。自2019年起,该村启动古民居改造提升工程,投入1000多万元对古民居修旧如旧的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至目前,已完成6栋古民居的修复工作,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和前连溪畔占地10亩的乡村休闲公园建设也有序开展,极大改善了古民居周边的环境面貌,呈现出“记住乡愁、根在前连”的旧居换新颜态势。同时,该村坚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主线,持续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博大精深的各大节日文化内涵,引领民众参与集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性乡村民俗主题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 “古为今用,相谐相行”。 为推进古村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该村还围绕包含着崇德向善因素的“五古”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市、县摄影协会多次走进前连古民居进行摄影采风创作,走访古民居的每个角落,了解古民居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拍下大量美丽的古民居图片,更好地宣传古民居传统建筑艺术文化。还有,作为连氏迁莆的始居地,连氏开枝散叶,子孙繁衍,已遍布梧塘、大洋、庄边等莆仙诸多乡村,及厦门、泉州等地和海外也分布着一些连氏后裔,“五古”这些共同的精神家园均以其久远的历史叙述着一个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该村重阳祭祖活动搞得极其隆重,每每邀请德化格头连氏、泉港坝头连氏、厦门连氏宗亲会等同宗族人齐聚在村内的连坂桥头山丞相墓举行祭拜祖先,用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先人,追忆家族历史,弘扬家风,传承祖德,展示仙游连氏后裔的孝德精神,为振兴中华大业,凝心聚力创辉煌。 前连村还倾力践行绿色发展,提速提质乡村振兴,在修缮和保护古民居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成立乡村振兴基金会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开发建设,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鼓励群众参股、集体入股,力争让全民共享乡村振兴的红利。该村突出以富美乡村入画来为目标,正因地制宜打造强村富民“新引擎”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奏响乡村振兴之曲,主要对该古民居前面的200余亩田地进行统一的土地流转盘活,并规划设计建设民宿、采摘园、花海及各项旅游配套等,让昔日的“田园”成为多功能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一幅集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特色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蓝图正徐徐展开,在乡村振兴中利用田园观光综合体发展及开发古民居传统文化旅游的收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美景引客来”。如今,前连村变得越来越美,产业发展有动力,群众增收有后劲。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县内外的游客或骑行或自驾到这里来欣赏田园美景、呼吸清新空气、品尝农家土菜、体验农耕文化……对此,连庆光等村民都说:“村里保住古朴物件,就是留住村庄的根。又能推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来这里游玩、寻根的城里人、连氏族亲,都非常羡慕日日徜徉在美丽乡愁里的我们哩!”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要以‘七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守护好村民的精神家园,一心做好老百姓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引路人,让前连的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前连村党支部书记连德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