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也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人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时常提醒自己,在我们的身体内有一个“时钟”,它与天地的运行保持着同步。如果我们顺着这种自然节律来过日子,顺时生活,就能活得更健康。 上世纪60~80年代,德国科学家做了著名的地堡实验。该实验持续了十年,共有400多名志愿者参加。实验证明,志愿者们在见不到阳光的地堡里,不需要钟表和任何时间提示,也能过有节奏的生活。每天平均大约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三分之二时间处于清醒状态。 人类生物钟研究的三组发现 (一)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物钟 人体有40~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有些人的生物钟启动早,走得快;有些人的生物钟启动晚,走得慢。人类的生物钟类型构成一个正态分布,两个极端分别是“百灵鸟型”和“夜猫子型”。“百灵鸟”是少数,醒得早,睡得早;“夜猫子”也是少数,醒得晚,睡得晚;多数人居中,不特别早,也不特别晚。“百灵鸟”的特点是早晨感觉良好,精力集中,一天略少于24小时。相反,“夜猫子”的生物钟走得较慢,晚上清醒,早晨起床难,上午萎靡不振,一天长于24小时。 (二)三大因素影响生物钟 决定一个人生物钟的内因是20个基因;影响生物钟的外因是阳光。人类是昼行动物,白天活跃。这是因为阳光调节人的生物钟,让生物钟与日出日落保持同步。阳光影响生物钟的机制很复杂。大脑中的松果体有个叫做视交叉上核的区域,类似于身体中众多生物钟的灯塔。眼睛接触到阳光,瞳仁中某些受体把光信号传送给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再把信号发给所有生物钟,校对它们的时间。影响生物钟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儿童一般是“百灵鸟”,睡得早,睡得实,早上起来欢天喜地,白天生龙活虎。老人表面看也是“百灵鸟”,其实不然,睡得早,但睡不实,睡不了通宵,白天爱打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哺乳动物进入青春期都会成为典型的“夜猫子”,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要对青少年晚睡晚起有偏见,误认为他们贪玩贪睡,应该承认这是他们的生理构造决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三)生物钟影响我们的身体机能 生物钟决定我们什么时候睡眠,什么时候清醒,决定我们是否能轻而易举地早早起床,也影响我们起床后能否轻松进入有效工作状态。不仅如此,生物钟还决定我们的血压的变化,决定我们的体温变化。我们的心、胃、肝等重要器官的运作都有时间性,生物钟协调各个器官的运转。如果我们干扰生物钟,不按照它的节奏生活,就会伤害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