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47天,造成134万士兵伤亡,阵地战,绞肉机,战争错误教科书…这些都是人们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次战役的标签,也是令战史家和军事爱好者久久玩味的经典,它就是着名的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发源于法国埃纳省的圣康坦以北,先向西南,后转西北,在阿布维尔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全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河道里长满了水草,岸上是山毛榉树林和光秃秃的白垩丘陵。它是法兰德斯通往巴黎重要屏障,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让我们一起回眸定格在那个时空的历史。 1916年,协约国决定发起总战略进攻,重点是突破德军布下的三道防线。6月中旬,法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投入大量兵力仍未见起色,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并由英军主攻,同时利用英法联军炮兵和空军优势,采用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的方式,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目的。 6月24日,为削弱德国战场的各种铁丝网、战壕防御和大炮等,英法联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留下大约150万发炮弹壳。原本希望轰炸可以重创德国的,但由于炮火密度过于稀疏而没达到最终目的。此外,原定从白垩丘陵秘密开辟地道以期炸毁德军战略要塞的计划也最终落空。 在7月1日晨7时许,英法联军安排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迅速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阵地,但在英军的左翼却毫无进展。当时,英军使用的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并以密集队形前进,被德军的机枪和炮兵火力严重杀伤,第一天伤亡近6万人。 虽然,英军右翼和法军接下来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但德军利用对方进攻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着手组织反击。于是,英法联军计划好的快速突破计划失败,在索姆河区域进入战争僵局,该战役成了消耗战。 英法联军在炮火覆盖的准备周中效果不理想,以及英军步兵的出师不利,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德国战场那一阵阵“哒哒哒”的枪声,一串串长长的弹链,一条条喷吐的火蛇,一根根发火的枪管,伴之而来的便是冲上来倒下去然后又冲上来的战士。 这些画面,都是拜德军新式武器,马克沁机枪所赐。为了对付这种重型杀戮武器,英国方面设计研发了陆地移动碉堡:坦克。从7月开始的阵地拉锯战,到9月15日英军的坦克投入战斗,双方都有巨大的人员伤亡。 坦克进入战场后对当时的德军步兵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许多德国士兵主动放弃阵地,选择了不战自退。然而,这还不是这场战役的终点。秋季阴雨来临,阵地和战墙中时常灌满水,德军士兵无法防守,英法联军无法实施进攻,双方均无法扩大战果,直到11月18日战役宣告结束。 细细品味,每个细节都影响战争天平。“这些尸体残缺不全,有的已经差不多腐烂了一半,而且由于毒气的原因,尸体都已发黑。”援兵亚瑟·伦奇在他日记里写到。的确,1915年德国人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首先使用了具有杀伤性的氯气作为化学武器,也给战争渲染上恐怖色彩。 “在所有……咆哮声,轰鸣声……以及(大炮和步兵炮的)狂轰滥炸之上的‘嗒嗒嗒嗒’声。其中一挺机枪以较慢的节奏发出‘嗒嗒’声,另一挺则频率更快些……在敌军看来,这是一种不祥的旋律。但同时却能令我们的步兵安心和平静。”德国机枪手奥托·莱斯如是说。 “我们途中经过的村庄看起来像大型的废墟。……树被砍倒,窗户被打烂;举目四顾,在这一大堆废墟的上空,你能看到的只有滚滚烟尘。……沿途所有的村镇都化为了瓦砾,所有的树都被伐倒,每条公路都被破坏,每个水井都被投毒,所有的……”这是21岁的德军军官荣格记录的撤退景象。 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作者蒙蒂菲奥里通过士兵们的日记、与家人往来书信、未披露过的红十字会档案等资料,带我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以不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担任历史的见证者,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回顾索姆河战役,飞机、飞艇、毒气、高爆炸药、坦克、火焰喷射器、重机枪等新式武器的应用,都加剧了惨烈程度。虽然,德国失去了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阻截了协约国的战略计划,但协约国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然使战局的主导权逐渐倾斜至协约国。 除了军事借鉴意义外,索姆河战役也对当时的政治造成一定影响。它直接导致了英国政府内阁更迭,随后,大卫·劳埃德·乔治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新内阁宣布成立。年轻的丘吉尔以内阁成员身份,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合上书籍,我们回望历史,脑海中浮现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不禁嗟叹,纵使硝烟散尽,警钟仍需长鸣。是的,时代呼唤和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我们需要以史为鉴,敬畏生命,珍视和平。同时,时代更呼唤历史记忆,我们需要铭记历史,尊重人权,维护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