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敷彩绘花 传情言志
【发布日期:2021-10-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颜如】
    翻阅《后村词笺注》,不禁被刘克庄笔下频频出现花意象所吸引。本文旨在透过“花”意象,思考剖析词人是如何松弛自若地驾驭意象,自由无碍地表达自我情怀,反映其思想内涵及审美情趣。
  首先,刘克庄海量创作以花意象入文,这与中国文人的传统心理有关。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心灵》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具有女性化的特点。
  其实,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释义,也表达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始终有一种回归母体的愿望。这种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从广义上可以被理解为人潜意识里具有女性化倾向。
  美国学者劳伦斯利普金在其《弃妇与诗歌传统》中对男性所潜藏隐蔽的女性化情思做了深入的探讨。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男性的潜意识里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女性化倾向。
  宋代虽然艺术文化上繁荣兴盛,但将士们冲锋陷阵的锐意进取,却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在厌战求和、割地称臣、女子和亲中被消磨殆尽。身处空虚和感伤的时代,给文人们的心灵戴上无法摆脱的沉重精神桎梏。当他们遭遇社会不公和坎坷挫折的时候,集体潜意识里的女性化倾向就由此复苏。
  久而久之,宋代词人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女性化心理状态。“花”是典型的女性化意象,因此颇受宋代词人的青睐。
  但后村词很少用直白的露骨描写,而是将心声外物化,借助一系列具有概括性的意象,寄情于物,随物抒情;而“花”凭借其最具女性化特征的先天优越性成为词人笔下的主要意象之一,成了后村词里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刘克庄现存词264首,其中专门咏花的作品有30多首。刘克庄用他词中独特的“花”意象系列与自己的生命历程构成巧妙的隐喻和象征。
  刘克庄的咏花词分别题咏了牡丹、桃花、梅花、丹桂、菊花、海棠、芙蓉等,并未特别钟爱某一种花,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在风花雪月中,于是他的诗词汇集了花的海洋,凝聚了所有对花的爱恋,投射了所有悲愤不平之气、苍凉悲壮之慨、年老归隐之志的生命意绪。
  刘克庄词作中时常透露对花的喜爱,“酷爱名花,本不贪妖艳,惟赏幽姿”,“老子平生心铁,被色香牵动”,“尚一点消磨未尽,爱花成癖”。他笔下的花儿品类繁多、各不相同,承载了作者人格外化和内心隐喻。
  刘克庄曾批评辛弃疾词用典“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但是他本人的创作实践也未能摆脱自己对辛词评价的这一窠臼。
  刘克庄写花,亦颇爱用典。其《六州歌头·客赠牡丹》先用维摩诘病,文殊师利问疾的佛教典故来衬托牡丹是“名姝”,“夺尽群花色”,再用贵妃出浴和醉酒的典故,把牡丹写作“绝代佳人”。连续用典将牡丹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尽现笔端,极具感染力。
  此外,在后村词中,描写桃花的意象,常常引用刘禹锡玄都观看花的典故,如“桃花满观,与贞元朝士同看”,“看贞元朝士谁存者。桃满观,几开谢”,“笑落尽桃花,仆家梦得,重来郎省”,借刘禹锡被贬抒发自己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的愤懑不平以及对时易世变、宦海浮沉的委婉讽刺。但是在另一方面,刘克庄使用刘禹锡桃花典次数过多,因循沿袭,乏善可陈。
  再者,牡丹在万花丛中地位显赫,也是北宋政治昌明,文化繁荣之时代精神的体现。然而沧海桑田,“一自京华隔,问姚魏,竟何如”,名动天下的姚黄魏紫还能一如当年繁盛艳丽吗?只恐怕是“彩云散,劫灰馀”。于是刘克庄百感交集,直面“河洛丘墟”,也只能“休回首”而“漫伤春吊古,梦绕汉唐都”。通过今昔对比的巨大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往事不可追和对沦陷的中原故土的真切思念以及背负千钧沉重的家国深愁。
  在刘克庄在被罢黜赋闲之时,常常借菊花以抒发人生感慨,而说到菊花又绕不开陶渊,因此也流露出其对仕途灰心失意而心生归隐之念。“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他希望自己“东篱把菊”,“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可这种选择又不似陶渊明的拂袖洒脱,反而是无奈屈服现状的放逐,“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也抒发作者心中抑郁不得的烦闷和痛苦。
  在刘克庄的人生历程中高低起伏,正如花的春去冬来,到最后零落成泥、落叶归根。在宦海沉浮的刘克庄,将自己的满腔哀怨寄之于诗词,寄情于人们最为熟悉的花朵,就此玉成了一代名家。
  无论是牡丹抑或是桃花,不论是梅花抑或是菊花,其象征意义都不是单一的、单调的,而是多样的、全面的。同一个意象,同为牡丹、同为桃花,同为梅花、同为菊花,却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因势而别,诗人敷彩绘花,传情言志,表现出情彩飞扬的生命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思想力量,仔细品读、揣摩这些咏花词作,我们不仅走近了一个时代,更走进了刘克庄的心灵世界。
  刘克庄笔下的花,不仅是寻求自我定位的见证者,更是与参与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与花相对,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得以充分展示,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深入解读。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