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在人口众多的莆阳姓氏中,虽不是大姓名门,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群星闪耀,光照青史。朱氏子孙代代科甲联芳,据统计,入莆朱氏历代进士共有86人,留名史册的就有:朱绂、朱淛、朱慧虚、朱鉴、朱鸣阳、朱继祚、朱天贵等。 从朱敬则的七世孙、户部尚书朱光启,于唐乾符六年初(879年),率子玑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未几,升任古田令。后朱玑至莆,看到水南(今黄石镇)山明水秀,就在黄石镇井埔村定居。据谱载,他在居住地亲凿水井一口,水质清沏,其淋如珠,故称“琳井”。所以后世称这支朱姓为“琳井朱”或“古田朱”。 入莆朱姓石阜、琳井两个派系都在水南定居开族,是最早参加水南地区开发的四大姓(朱、吴、陈、余)之一,其人文、经济到宋代已有相当规模。 众所周知,木兰陂水利工程在宋代莆仙的经济、文化、教育(科举)突飞猛进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才有了莆阳宋代各方面登峰造极的辉煌。而朱氏在其中的功迹,也名垂千古,万代流芳。正如莆田市老市长吴建华2012年4月在《惠泽长流——莆阳水利功臣谱》序言所述:“坚贞接踵战狂澜”,终于筑成了伟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900多年来,木兰陂屹立中流,在引流、蓄水、灌溉、排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使莆田南洋平原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历史,推动了莆田经济文化的发展。历览兴化史册,人们不难了解,水利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水利改变了莆仙人民的命运,孕育了兴化的文明,成就了“文献名邦”的美誉。”所以,历代在木兰陂钱妃庙及李长者祠(即李宏庙,后辟为木兰陂纪念馆)主祀钱四娘、从祀李宏、林从世、智日;配祀者中,就赫然有“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大户”。“七朱”指的是:朱伯震、朱公廙、朱珪、朱桂、朱拱、朱赓、朱枚。 莆阳朱氏对木兰陂水利工程的重要贡献,宋代方天若在1082年的《木兰水利记》,就曾大书一笔。他盛赞:“然海虽有障而溪未有潴,膏液甘润尽流入海,见者惜之。李宏与十四大家计议,谓惟凿河可以蓄水。……于是各出私力,遇十四家之田即凿之,为大河七条,横阔二十余丈,深三丈五尺,支河一百有九条,横阔八丈,深二丈有奇,转折旋绕至三十余里,而河成矣。”据《木兰陂志》载:熙宁八年(1075),第三次筑陂破土动工了。工程浩大,“荷锸如云,挥金如雨”。动工不久,李宏觉得“力疲财殚”时,“有十四大家彬彬向义,施财七十余万缗,协力注措,上障百川,下遏飞潮,而陂遂成。”其后又捐财在陂南建水闸导水东下,献出私田四千九百九十多亩。这十四家中,朱姓就占一半,即所谓“三余七朱陈林吴顾”。 七朱身为富甲一方的士绅,富贵不忘济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倾家资以济急,捐献私田。明嘉靖兴化知府周大礼曾作《追感十四功臣》诗云:“为民出郭督陂工,忽念当时十四公。既已倦游轻解组,还捐私币赞成功。……”木兰陂灌溉工程至今仍灌溉着 9 个乡镇、178 个村一万多公顷的农田,养育着50 多万人。 离黄石文庙不远的显济庙位于黄石镇井埔村,始建于北宋。显济庙还有涉及关于朱氏人物的传奇记载。据朱寨古谱《钱江宗史·群仙书社祠堂记》,(清雍正三年(1725)朱凤洲续修族谱影印本)曰—— “建炎四年(1130),高宗皇帝渡江,……适遇风波拍天,……遂见顺济娘娘(妈祖)及朱总管(朱玑八世孙朱默)旗现,既而风波果静。帝至临安,首封顺济……次封四君(朱默)为灵威嘉佑侯,敕其庙曰“显济”。自是威灵益着,常于江湖及民间御灾扞患。至理宗宝佑丙辰(1256),封顺济圣妃,又封侯为“福顺烈侯”,为妈祖陪神。 朱熹一生十次到过莆仙,但这些莆阳经历,我国学术界还有不少学者不甚了了,甚至空白一片,实在应当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 朱熹是中国古代继孔孟之后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者。1160年冬,年轻时的朱熹谨遵师训,特地专程从武夷山到莆田游学,拜“南夫子”林光朝为师,朱熹在《答林谦之(光朝)》亲笔书信中,表达出仰慕与求师的恳切之情:“抑熹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熹绵力薄材,学无所至,徒抱忧叹,末如之何。窃独以为非如执事之贤,素为后学所观仰者,不能有以正而救之,故敢以为请。执事诚有意焉?则熹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顿以佐下风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这是莆阳“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历史亮点,也是莆阳朱氏的一大亮点。朱熹游历了莆阳大地,在广化寺、澄渚书堂、黄石国清塘濯缨亭留下不少墨宝,写下了他最着名的《观书有感二首》《春日》等几首为学哲理诗。 朱熹在莆阳留下遗迹的主要有:他跟随林光朝到广化寺, 题写了《南湖书堂》 七绝一首, 礼赞郑露三兄弟“开莆来学”“三贤文献俨然在”“倡学功高泽且宏”; 表达了对“文献名邦” 振兴儒学的赞赏、崇拜之情。 他在国清塘林回年宅的濯缨亭,亲自为“濯缨池”上“濯缨亭”命名、 书写的书匾,至今还留下“天光云影”之石碑;在福建第一批官学西天尾梯云斋(澄渚书堂),他题写了“耕云”“钓月”,石碣如今依然健在,树立于澄渚村俞里澄渚小学旁。在西天尾,朱子还题有《过霞梧院有感》诗云:“寻贤访陈俞(今名澄渚),就路入市壶。人间有净土,莆阳好霞梧。”以及“溪山第一”的亭匾。 绍兴戊寅(1158年),朱熹离开同安归返崇安。过莆田时,为仙游榜头紫阳书院题“澜斋”;淳熙十年(1183),朱熹应陈俊卿聘,讲学于白湖村珠坝书院(今莆田盾柄小学址)。1192年,朱熹任满漳州知事返回建阳时,再度停留枫亭讲学,还倡议重建会心书院,并手书“敬义堂”。 朱熹在莆阳与朱氏相关的活动主要有—— 绍兴三十年(1160)十一月,朱熹慕名拜访了黄石红泉义斋,聆听林光朝讲学时,欣悉黄石井埔族人朱德所营造的“群仙书社”培育出大量俊彦,其中获功名者“凡四十有二人”,诠释了“莆阳开甲地,闽学衍云礽;琳井家声大,古田世泽长”。朱熹特前往访谒,并在栖宿地莆田壶山书院,欣然赋长诗《群仙书社记》:“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其落款署“绍兴三十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那年冬末初春,朱熹前往莆田郊外二十多华里的黄石红泉义斋听林光朝讲学。《朱子语类》 载:“某少年 (朱子自称年轻时)过莆田, 见林谦之 (林光朝), 方次云说一种道理, 说得精神, 极好听, 为之踊跃鼓动! 退而思之, 忘寝与食者数时。 好之, 念念而不忘。” 1160年12 月 11 日,朱熹还为仙游赖店乌墩村朱元飞(字彦实,又字希实,仙游赖店乌墩村人。朱熹同安时的同僚、好友)家作《归乐堂记》,末尾赞曰:“筑堂寄闲暇,笑谈指林丘。蕉黄问荔丹,蚝山荐新篘。”落款为“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卯”。 总之,莆阳对于朱熹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其一生十次光临。他在给恩师李侗的书信中,也盛称“学履甚适”“见儒者路脉”“渐能融释”云云。 明代湖广道监察御史朱淛直言敢谏,忠君爱国的壮举,赢得入祀莆田乡贤祠。朱淛的另一显着贡献,在于他《天妃辩》之首,就开门见山,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妈祖的出生地、姓氏和去世原因及年纪。 明末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朱继祚忠君爱国,誓死抗清的英雄事迹,一直成为莆田士民的忠义楷模。 清代莆田朱氏的另一亮点,便是莆田总兵朱天贵(1647-1683)。他为收复台湾,完成统一大业,付出了年轻生命。康熙帝闻其在海战中壮烈牺牲,悲伤不已,特给予优恤。追赠朱天贵为太子少保,谥“忠壮”;并追赠其曾祖朱介禄、祖父朱元绅、父朱从谏皆官总兵左都督,子源淳,荫官知州,历官至济南道。还由朝廷旨命兴化府建祠、地方官春秋二祭。 这些彪炳青史册的朱氏名人,永远值得族人,以及莆阳百姓自豪和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