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现代老年人的理财之路
【发布日期:2021-11-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钟讯】
 上一代人的投资历程
  老年人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用“六个钱包”,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如果说年轻一代的消费主义是驱动经济发动机不停燃烧的杠杆,老年人则是在背后源源不断供油的“油箱”。
  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老年人具有一切财富积累者所必备的特质,他们勤劳、节俭,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创造了冠绝人类历史的高储蓄率。由于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辛创业岁月,他们格外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囤粮票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伊始,物质还比较匮乏,粮食才是财富的象征。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可买的商品,并且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对饿肚子还心有余悸,钱换成粮票至少可以保障“手有余粮心不慌”,于是很多人把每月结余的工资都换成粮票,手里已经有的也要不停的折腾,旧票换成新票、零碎面额换成整面额、省级的换成全国通用的,越折腾越值钱。
  那个年代最壕的一种做法是,带着一张全国通用粮票去到另外一个城市,再换成粮食烧饭吃。
  买国库券的年代
  改革开放刚启动时,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国家急需启动资金上大项目,例如宝钢建设需要300亿,而当时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000多亿,资金非常紧张。于是,政府需要开始借钱搞建设,第一次发行国库券是在1981年,10年期年利率4%,一开始主要靠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带头,买国库券主要靠觉悟。
  后来人们就越买越多了,因为发现利率比存款还要高,尝到甜头的人们开始囤积国库券,甚至到处倒卖博取差价,国库券开启了一代人的金融投资启蒙。
  那个年代的老板们,喜欢带着一包国库券,坐火车去到遥远的地方。
  买银行存单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年物价曾最高上涨20%以上,大家对货币贬值空前担忧。这种情况下,钱放在银行存活期是不能忍了,银行也担心资金流失,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定期存单,部分期限的收益率曾一度高达10%以上。
  那个年代的爷爷奶奶,把一张存单藏枕头里,小孙子不懂事拿来随手送给了隔壁闺女。
  6个钱包的年代
  转眼进入新世纪,买房子开始成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最有钱的金主们就是所谓的“六个钱包”,两代人建设新中国积攒起来的财富,又转手投入到安家立业中,中国人的“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的观念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个年代,一家老少争相把钱变成砖头。
  最近十年,又是这代老年人真正开始接触专业化投资的10年,银行理财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专业化投资的入门门槛,中老年人成为了理财产品的最大客户群体。
  两代人的翘首期盼
  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很快,但历史却很短暂。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一穷二白,从头来过。所幸的是,1949年,0-14岁少儿在总人口中占比高达36%。老年人的占比就更低,仅有4%,需要养老的人属于绝对少数。新中国的年轻面貌让老年人尚无养老烦恼,大家可以专心从零开始创业。之后的几十年,鼓励生育政策又强力的维持了这种局面,直到80年代初。198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超过了8%,相比1949年翻了一番,养老压力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当中。
  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家还在创业初期,财富的积累速度还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仅上一辈人养老有压力,处在社会中坚的中年一代,还处在计划经济的庇护当中,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年一代大量分布在国企、事业单位就业,尚未从计划经济中转型出来,过多的岗位和过高的福利让大部分国企都在亏损线上苦苦挣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的亏损问题已经蔓延到金融体系,需要依靠银行的大量贷款续命,这些贷款又来自于老百姓的存款。于是,一次当机立断的改革势在必行,一面是财富积累不够,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大量中老年人口生计难以保障,一面是大量年轻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给他们就业机会来建设未来。
  从90年代初开始,数千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下岗转型,国有单位职工人数锐减将近4000万,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减少2000万,他们或下海创业,或从事个体户,或随着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寻找再就业。中国人用一代人在一段时间内的顾全大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再到后来,随着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国家迅速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从当时最紧迫的老年人起步,逐步覆盖到了这批下岗的中年人,允许他们随时通过补缴来获得养老保障,这也是全社会对一代人的补偿,两代人翘首期盼的养老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
  关注老年人的财富诉求
  从当前的人口结构看,步入老年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这就是大家经常在说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全社会积累的财富势必要更多的用到养老当中。
  当代中国的老年人群体,是完整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快速增值的一代人,他们持有全社会相当大比例的财富,如果将这些财富都用于养老,应该不至于担心养老问题。
  然而现实远为复杂和特殊,快速升值的财富,对年轻一代却是负担不起的置业和生活压力,只有从父辈那获得支持才能安心工作。  于是,这一代中国老年人又无条件的承担起了历史使命,用他们积累起的财富支撑起后辈们下一个百年的发展。
  因此,当代中国的老年人,不光要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下一代发展的重任。用财务规划的语言来说,他们同时面临着代内和代际两项财务约束。
  代内主要是自身的养老需求,代际则主要指传递财富给下一代。无论是养老需求还是财富传递需求,都给老年人的财务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养老需求表现在短期内就要准备好足够的现金,无论是每个月的生活开支,还是一笔用于应急看病的钱,都是需要及时能用的。
  因此,回到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老年人的财富诉求是什么,为什么老年人要理财。我们认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财富诉求,一方面对经常性的现金流要求非常高,例如每月能有一笔稳定的养老金,并且随着通货膨胀稳步增长,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还需要更为稳健、方便变现的投资方式,在必要时能够及时的拿到现金。
  老年人警惕理财陷阱
  近年来,很多投资理财的骗局纷纷盯上了老年人。这类理财骗局常打着“低投入,高回报”、“稳准不赔”、“无风险、轻松赚钱”等噱头,让很多中老年人误入陷阱,甚至连退休金、养老金也亏得血本无归。老年人要警惕常见的投资理财陷阱。
  非法集资
  以投资保健品、生态环保、养老养生等多种名目,通过组织免费旅游、茶话会或派发米、油等小礼品,以发展会员、投资加盟店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主要以老年人为实施犯罪对象,先以小额分红或利息为诱饵,用后来加入的资金来偿还前期的本息,最终会因资金缺口不断扩大,不法分子无法维持而“跑路”。
  利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形式非法集资,此类公司通过发布虚假的借款项目为自身融资,募集的资金用于不法分子个人投资房地产、股票、期货或以高额利息放贷以赚取利差,一旦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
  高额回报
  老年人陷入投资陷阱,主要的诱惑来自于高额的利息回报。骗子惯常使用的几种诈骗手法需警惕:
  互联网金融理财,以保本收益、短期分红利诱、骗取理财本金;
  高回报投资项目,要求分期加投资金后便消失;
  爱心基金会的行动,骗取会员费,并发展更多会员骗取钱财。
  低价销售回迁房、经济适用房等,骗取预付款或房款。
  索要钱财的“亲朋好友”
  骗子会利用时间差、视觉差、盗取账号等手段制造假象,假借“亲人”、“朋友”、“同事”、“熟人”、“孩子的老师”等身份向老年人索要钱财。
  (1)时间差:利用亲友手机关机、银行休息等特殊的时间点,让人无法核实。
  (2)视觉差:模仿亲朋好友的社交账号和头像,甚至从其他平台盗取亲友视频,让人信以为真。
  切记:只要遇到有人在社交平台、短信中索要钱财,一定要亲自拨打对方电话或当面询问,以核实真假。
  冒充政府公职人员
  骗子冒充公安、法院、教育部门、社保局等公职人员打来电话,告知老年人一些事项,有时态度还很强硬,不要马上相信对方的说辞,也不要被对方“强硬的态度”、“坚定的语气”所震慑,多一些耐心,去相关部门或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电话进行核实。
  服务电话
  骗子会利用软件、设备等对电话号码进行伪装,让呈现在老年人眼前的电话号码变成他想要的任意号码,当来电是“110”“12345”“10086”“1000”等,或银行客服电话、“400”开头的企业客服电话时,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特别是在对方让老年人告知或输入验证码、密码等情况下应格外警惕,来电很可能是伪装过的电话号码。
  老年人如何避开投资理财陷阱
  购买理财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弄清存款、理财、保险的区别,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进行购买,尤其大额投资最好不要当场决定。
  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老年人承受风险能力弱,在理财选择上,宜以稳健为先,千万不要相信“低风险”、“高回报”的说辞。
  凡是提到需要转账汇款、交手续费免费领取奖品的短信或电话,都应引起高度警惕,谨防金融诈骗。
  妥善保护好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卡号、存折号码、密码、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不要轻易告知他人。
  不能相信陌生人的糖衣炮弹,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多找子女、亲朋好友商议,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处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