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我爱故乡的莆仙戏
【发布日期:2021-1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明通】

     


        我的故乡有着“戏剧之乡”的美誉和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被国家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境内有100多个剧团,每个村都建有戏台,这些戏台是乡村文化繁荣的象征。

        我看戏时看到村戏台两边柱上写着一副对联:“看场戏去忙里偷闲能知千古事,听段曲来乐中寓教胜读十年书”,这副对联蕴含着莆仙乡村请剧团到村演戏的文化内涵。演戏不光只是年节、酬神、婚丧、生辰、寿庆宴客的热闹热闹,更多的是通过看戏能知国事、家事、天下事,听戏曲可感古人、今人喜怒哀乐情,还可从戏文、戏事中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食粮。
        读书能知书达理,看戏同样能知书达理,多少年来,故乡目不识丁的乡下人通过看戏,懂得了许多中国历史朝代故事,历代忠孝名人,明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和怎样做人的道理。
       六十年代前,那时乡村文化生活条件差,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内容,只有看戏是村民最好的文化生活。我的记忆里,每到农闲时节,故乡人就会请剧团来村里演戏。台上演员演得精彩绝伦,动人心弦;台下观众看得津津乐道,如痴如醉。剧场里坐的、站的人头攒拥,人山人海,热闹极了!展现出那时乡村戏曲文化的魅力。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亲去看戏。也许受父母爱看戏的影响,从小我就是一个小戏迷。家乡附近哪个村有演戏,都会跑去看。到青少年时,还经常跟伙伴们一起到县城大戏院去排队,买票看戏。那时爱看戏的人很多,有时是一票难求,还要找熟人买票,或买高价票,才能看成戏,当时是故乡戏剧的鼎盛期。1959年,故乡仙游县鲤声剧团,晋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莆仙戏《团圆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并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著名剧作家田汉看了《团圆之后》。誉为“莎士比亚式大悲剧”,可以“列入世界悲剧之林”。该剧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知道福建有个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剧种。
      特殊年代,莆仙戏被禁锢了,演员下放,剧团解散。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被禁锢的古装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1979年在庆祝国庆30周年之际,国家文化部特举办全国戏曲演出观摩大会。故乡鲤声剧团又二度晋京献演《春草闯堂》,从全国40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作与演出双一等奖,再次誉满九州戏苑,风靡全国。从那以后,莆田、仙游两县120多个民间剧团相继应时而生,至今一直活跃在莆仙城镇乡村,长演不衰,这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如今手机、微信、抖音、流行歌曲与影视剧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流。年轻人喜欢看戏的人不多了,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我,仍然喜欢看故乡的莆仙戏。过去有回乡探亲必到县戏剧院去看几场戏。前几年,宁德妈祖文化研究会,每年在妈祖生诞日之时,都邀请莆仙戏剧团来天后宫演三天三夜戏,我每场必看。殊不知我为看戏还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有一天,我吃过晚饭后,骑着自行车赶去天后宫看莆仙戏,当骑车快到天后宫时,听到剧场里传来演戏开始的锣鼓声,我为了赶去看戏不迟到,迫不及待地急转弯,横穿公路往剧场方向骑,结果被一辆面包车相撞,车倒人翻,昏倒在地,血流满面,不省人事。还好医院就在附近,肇事司机及时把我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经医院诊断,头部轻微脑震荡,门牙断落三颗,肋骨断裂二根,住院两个多月治疗,才慢慢恢复健康。家人骂我是老戏迷,为了看戏撞伤了身体。
       我确实是个老戏迷。近几年来,天后宫没有举行纪念妈祖生诞日活动,就没演戏了。我在宁德看不到故乡的莆仙戏就心感惆怅。但有幸的是,福建广播电视台开播了全省各地的地方戏栏目,在家不出门坐在电视机前打开戏曲频道,就能看到故乡的戏了。现在我每天都要打开电视看一场莆仙戏,那精彩的唱腔,古老的音乐曲牌、古朴优雅的表演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我陶醉,乐在其中。很多剧目及故事情节,我都熟记于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孟丽君》《状元与乞丐》《白蛇传》《叶李娘》《白兔记》等这些经典剧目,我都百看不厌,甚至还能唱上几段。“一片春愁粘柳絮。华阴道上,绾着奴心住。自归来、黯然回味。宛似别离情绪。浑无据,难遣在、悄无人处”。这几句悱恻缠绵的闺怨唱词,是《春草闯堂》第四场剧中相府千金小姐李半月的唱段。倚着琴声,一唱三叠,曲调婉转低回,唱词婉约精致,加上人物表演和配乐,综合表演的淋漓尽致,准确地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有意中人却闺中未敢语同伴。围绕一种无计相回避的闲愁,将一位大家闺秀的复杂心境渲染到极致。每欣赏这一段,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遥控器点击返回,重看一遍或数遍。
         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在京观看了莆仙戏《春草闯堂》后赋诗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风芳草碧,莺转艳阳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