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海神妈祖》东南亚巡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源源不断;《踏伞行》参加南京戏剧展演,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莆仙戏《云上听乡音》节目获得了百万点播量;莆仙戏传习所实景演绎,成莆田的一个网红打卡点……这样的场景和近年来一些人对莆仙戏前途的担忧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说:“只有在创作理念、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变革,莆仙戏才能摆脱穷途末路。” 这是事实,当然,也是戏曲艺术普遍的处境。 老话说“戏以人传,更以心传。”这个传,除了戏曲艺术的传承,还有面对当代现实的传播方式更新。那么,跟古老命题一样。到哪里传?怎么传?传什么?便是核心问题。 到哪里传?也简单,线上线下。线下做交流,线上刷流量。 当下,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无疑是最火爆的传播方式。以抖音为例,15秒到5分钟的时长设定,聚焦式、特写式的传播,如:“戏曲老师慢动作教学、传统乐器的讲解、莆仙戏脸谱艺术的特写、蝶步摇步等动作的赏析”,直观形象、方便快捷,可以反复观看,继而进行模仿,接受过程轻松有趣,让零戏曲欣赏基础的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懂莆仙戏、了解莆仙戏,从而喜欢上莆仙戏,从而有效吸引大批用户和受众。短视频平台同时给用户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不管是专业剧团、民间剧团亦或是戏曲爱好者,通过平台有了登上舞台、走出家乡小剧场、向世界展示与演出的机会,这也大大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 近年莆仙戏剧目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如中国戏剧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促进了莆仙戏与其他剧种间的交流互鉴,大幅提升莆仙戏表演水平,推进莆仙戏文化传播。当在剧场里看到观众津津有味地品赏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种,即使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差异,可能听不懂唱词,但借助字幕,依然深情投入,散场时心满意足。打破时空地域限制的艺术欣赏,让我们看到莆仙戏文化的魅力。 拓展传播空间。当下莆仙戏的受众多是老年群体,但这是莆仙戏得以存在的群众基础。莆仙戏传承发展的关键是创作要接近时代、接近生活、接近百姓,传播要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莆仙戏爱好者广泛存在于民间,而相对于剧场的冷清,观众的稀少,究其原因在于观众缺乏近距离触摸、感知、了解莆仙戏文化的平台和机会。莆仙戏要走下华丽舞台,融入群众,实现面对面、互动性传播交流,更需要创新理念、方式,实现线上普及推广,扩大传播面。 不少莆仙戏表演艺术家表示,在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戏曲下乡等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群众酷爱莆仙戏艺术。 做内容——因为内容是基础。内容更是艺术持久存在的最大依靠。比如: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拍摄一个普通演员一步步变成一个戏曲角色,取名《角色的诞生》。再比如:校园里,学生们会饶有兴趣地听着莆仙戏知识讲座、观看莆仙戏演出、模范生、旦、净、丑的手势步伐等,在接触莆仙戏艺术后会大呼“原来莆仙戏这么有趣”;社区里,群众穿着戏服、咿咿呀呀、有模有样地在舞台上表演着莆仙戏传统剧目,这已经成为社区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莆仙戏传习所实景演绎,吸粉无数,演员的妆造、脸谱的绘制、拍曲地教学、幕后乐队地呈现、戏曲导赏等,为观众们揭开莆仙戏表演的神秘面纱。显然,体验式互动,参与式感受,细节化捕捉,多样化展现……才是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先生在南京戏曲2021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现场,他在微信上写道:“当黄艳艳踏着蹀步步线行针般地表演时,掌声热烈地响起来。莆仙戏最宝贵的艺术征服了南京!”莆仙戏有着最古老持久和独特的美,需要在更多的传播中,展现我们的自信。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固有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