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和杨美煊先生(中)、徐蔚老师(右)
缘起 我喜欢历史,对戏曲史亦感兴趣。就莆仙戏曲史而言,杨美煊先生可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未结识杨先生之前,我常拜读他与谢宝燊先生合着的《莆仙戏曲》。这是一本莆仙戏入门的普及性读物,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莆仙戏大致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更引发我们对莆仙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我一遍遍地翻读这本书。 2012年秋,我登门拜访杨老,开始与他结缘。在杨老家,我常常见他用电脑自如写作,这让我有些吃惊。见他在电脑旁与诗友驱兴赋诗,为佛门虔诚撰碑,逐句逐字推敲,可想他盛年时的敏捷与严谨。尽管此时杨老已淡出莆仙戏曲界,转向活跃于莆仙诗坛与佛教界,但实际上他一直远远地关心着莆仙戏。2013年,着名莆仙戏剧作家陈仁鉴先生诞辰百年,我邀请他参与纪念活动,他不但慨然应允,还发动莆仙剧坛、诗界积极响应,甚至在报刊上集诗撰文,开设陈仁鉴百年纪念专版。 正信 杨美煊老师是莆仙戏剧作家中坚持本土方言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也是当今莆仙戏史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学者。2006年,在剧作大家郑怀兴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收集毕生戏剧代表作,出版了《杨美煊剧作选》,为莆仙戏留下一部重要的剧本集。十年之后的2016年春节,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王金煌先生上门看望杨老,鼓励他将几十年来积累的莆仙戏史论文章整理收集、编辑出版。 此时年届八旬的杨老精力已大不如前,自觉难以应付繁重的书籍编校工作。经过再三考虑,将《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的编校重任交予鄙人。数年以来与杨老的亲密交往,使我更深一步认知到杨老身上的莆仙文化精神。面对杨老的绝对信任,我自当义不容辞。 2017年,我率先行动,将自己手头所有杨老的文章进行录入编辑与目录编排。后又根据杨老的要求不断补充内容,书稿内容涉及专题论文、戏史论述、艺人记述、弁序文章等,粗略编辑就达到了30万字。2018年,《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获评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并在郑怀兴老师的引荐下,迅速与文化部隶属的文化艺术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着名戏剧专家王评章先生为该书撰写序文,评价杨老是具有“地方文化精神和知识最权威最公认的赓续者、阐释者”,是莆仙戏文化的“收藏者也是传承人”。而王金煌先生更是从头至尾为该书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倾情撰写序文,在内容编校、封面设计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正是有赖他的全情投入才使得这本珍贵的书籍得以顺利出版。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王金煌先生对杨美煊学术价值的准确认知和他深厚的莆仙文化情怀之上的,这不能不让人由衷感佩他的高情卓识。 2021年6月,历经三年辛苦编校,《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共集结23万字成书,是杨美煊先生六十年来戏剧史研究、莆仙戏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戏史探究”“戏海沉钩”“戏人传奇”“戏册弁序”四个板块,既有对莆仙戏剧种源流、莆仙戏古老剧目的许多独特认知与发现,也有对莆仙戏近当代史细致入微的生动记述。在莆仙戏文史研究式微的今天,这本书的集结出版无疑是当今莆仙戏艺术非常重要的一次成果总结与研究传承,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自在 杨美煊先生在耄耋之年成就这样一本书,自然是无比欣慰的。我所知的杨老,是个可爱的人。他是中国佛学院第一届的本科生,虽然出身佛门,但大家都认定他是入世人。老人家如孩童,爱开玩笑,常怀小心思,洞见世态,对世俗事多有预判。他言必谦谦,隐隐又含带笑意,颇显自得。说到不平事,他并无怒形于色,心有倔劲,面目却很平静。他常说,自己回想一生许多重大事,似乎都是冥冥注定,任谁也无法阻挡改变,因此还是顺其自然好,不可违拗命运。这似乎,又显出他的一些佛性。 我与杨老十年的师生之谊,也可算是难得的缘分。帮助杨老完成晚年夙愿,我始终自觉是分内之事,也是我个人的荣幸,自当尽力尽心。杨老一向达观,却常为我个人前程而耿耿于怀,这样真挚的关爱让我十分感动。我是从心顺命之人,因而也不愁前路无知己。莆仙戏的宗旨是教化人心,我与杨老同为“戏中人”,彼此关爱,利益他人,这样的师生姻缘不能不说是可贵的。 2022年1月11日凌晨,杨老遽然驾鹤西归,亲友们不胜哀痛悲伤。而我在剧作与史论上没能继承杨老的艺术,心里更深感惭愧与遗憾。 斯人已远去,但我的脑海中依然不断浮现与杨老的历历往事和他的音容笑貌。高山仰止,我暗自思忖:要加倍努力,勇毅前行,不辜负杨老对我的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