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莆田的除夕当然少不了围炉。大年三十是春节最传统 、最热闹、最红火、最团圆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桌上热气腾腾,摆满了各色寓意吉利的美食,浓浓的节日氛围都溢满餐桌。 围炉守岁时,老人总要为除夕夜还未归家的家人留一个空位子,灶上还要留着隔年饭,灶膛里用大块木柴烧个彻夜不熄的火宝,象征年年有余、岁岁兴旺,而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今天就为大家来盘点盘点莆田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那一道菜!炝粉 莆田有一道特色美食,俗称杂粉,也叫炝粉。所谓杂粉,是指用料繁杂,必用淀粉和合烹调而成;称为炝粉,是指本菜的烹制技法,如炝肉,炝蛏,炝海蛎。特点是是在淀粉浆中加入各类食材的一种技法。此法在宋代即有,《京东梦华录》这本宋人着作中描述了这种烹调方法,不过,书中称炝为插,指在快熟的淀粉浆中插入肉或海鲜食材,似乎也很有道理。 莆田杂粉所用的食材丰富多样,常用食材有淀粉、香菇、蚕豆、米粉碎条、肉丝、小肠、猪血、生蔬、香菜、韭菜,蒜叶等,和而炝之,味道十分鲜美,可口极了。 炝粉在莆田民间流行广泛,在大年三十中午和二月初二头牙之日,品味这一道美食,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民俗风尚。 焖豆腐 在莆田,春节最不能缺少的是焖豆腐,这是年夜饭开席的第一道菜。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离乡的游子,回乡时对这道莆田特色美食更是情有独钟。 做焖豆腐,要先将盐卤豆腐捏成豆腐泥。其配料:素料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葱、芫荽、胡萝卜等,要切细,以及适量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蛏、海蛎、干贝等。 配料不论荤素,烹饪时都是先油炒,然后将碎豆腐投入拌和,加入炖好的排骨高汤和适量水,等汤沸即调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匀的鸡蛋,锅上加盖,文火焖30分钟左右。入碗时,上面摆点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卤面 莆田卤面,也是莆田人年夜饭上必备的主食之一。 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打出来的面要有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白花花的、香喷喷的。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 卤面之所以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做出来的面才有味道。 荔枝肉 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名“荔城”,年夜饭的餐桌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吃到兴化荔枝肉。 莆田的荔枝肉,是把猪瘦肉(最好是猪前腿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壳状,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蒜、糖、盐的比例大概为3:1:2,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调料中煮至入味,装盘时把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鲜美诱人,令人垂涎三尺。 妈祖面 妈祖面是每年大年初一和初四早上莆田人每家每户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征平平安安又一岁。 妈祖面因寓意吉祥,又被称为莆田的状元小吃。莆田的老人们常说,长长的妈祖面又名长寿面,寓意添福添寿,因此,每年春节“必吃”。 为什么叫妈祖面?原来,古时候,莆田沿海的渔民们,在出海之前,其家人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以祈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归来。随着妈祖信俗的不断传播,妈祖面逐渐成为莆田寻常百姓家的一道主食。 晚报记者 吴林玉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