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寻爱之路
【发布日期:2022-02-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徐捷】

  

这是本名字很特别的书。“不良父母”这个词语的第一印象,是对父母“不好”的评价。“不良”出于《诗经·陈风·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意为不是善良之辈,多用于讽刺或谴责不善不好。因此,很容易想到是对父母,甚至原生家庭,某些“不好”的控诉。

  通读下来发现,这也是一本比较特别的书籍。看似回忆录又像小说,看似文学又被作者称为“文件”。作者乌尔沁是北京人,少数民族,现供职于某民族文学研究所。全书用第一人称视角,诉说着“我”自幼以来“匪夷所思”的亲历。
  “我”的童年太惨,一生太苦。比如,幼年时因为父母暴打而深受疾病折磨。又如,父母从不问“我”饥饱,以致常常一天都吃不上饭,最终身体虚弱,自小便罹患重度夜盲症。再如,“母亲”将家里的门锁换掉,让“我”整日有家难回,孤身独处,却不问生死。
  如此种种的童年生活,落下不少病根:口吃、眼疾、伤疤……巨大的心理阴影使“我”的整个童年始终处于严冬中。在几十年独居生活,只有不愿想起却又无法忘却的:集体宿舍,挂不完的号,看不完的病……
  “母亲”是冷漠的,她不但像仇人一样虐待“我”,还一边打一边像欣赏似的笑,更在“我”长大之后像没事的人一样对待“我”,同时还对外声称对“我”有多么多么好。对“我”的爱情也是横加干涉,拆散一段段恋情。
  “我”看见父母,有一份难以亲近的疏远,一份暗埋心底的恐惧……少年时分,也曾在静夜里,偷偷跑出楼林,到相对空旷的水域冰面上,伫立并放声大哭。看似哀嚎却非悲鸣,而是灵魂的舒张。只不过萧瑟的生活中,仍有一丝不多的温暖。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所心爱的女人或走或死。
  “后母”是“我”的幼儿园老师,是最为疼爱“我”的女性,却在“父亲”的虐待下突患精神疾病,最终五十多岁时便去世。一生中最心存感激的是“姑姑”,嫁到异乡,婚后生活悲惨。幼年最好的女友茕茕,夭折。最心爱的“林樱”仅相处6个月,早逝,时年27岁……
  正如刘心武在读完本书后,用了“心有不忍”来评述:一是狠不下心,二是难以容纳诸多悲情,三是不再软弱姑息。梁晓声则在书首《怯寞的心》中提道,全书将引发各种观念理念方面的讨论:离婚、单亲家庭、二度组合家庭的亲情问题、此类家庭中少儿对爱的缺失和对爱的渴望……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孩子的生活及活动中表现的语言、情绪和行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个体成长。有些父母在教养实践中,表现出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行为,直接促进孩子发展;有些父母则表现出骄纵式、惩罚式、放任式的消极行为,则会出现教养失灵。
  “我”的经历是典型的惩罚式教养行为,父母亲以严厉和惩罚为主,更多的是以父母为中心,缺乏温情。在家里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服从,没有任何选择权利。孩子常作为出气的工具或“棍棒教育”惩戒的对象,而家长则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很少考虑孩子自身要求与意愿。
  此外,也不排除“我”作为家长处于离婚“抑郁期”出气筒的可能。一些家长把“爱情的结晶”瞬间当成“累赘”,不断拿孩子撒气,直接加深了对孩子的伤害。要深入了解和破解此类问题,不妨参阅“正面管教”领域书籍的一些观点。
  例如,《自私的父母》就指出,一些家长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各方面评价较高,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只是自我的延伸,同时还认为孩子应该为父母的幸福负责。《极简父母法则》则提醒人们,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经营得好,家庭才会更幸福。
  《中毒的父母》也列举了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途径:直接的言语或身体虐待,让孩子生活在被侮辱、被陷害的恐惧中,很难信任他人,让孩子感受到孤立无援,使他们敏感、自卑、喜欢苛求自己;出现控制或忽略,以“为你好”来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以不承担责任来逼孩子超出能力范围挑担。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告诉我们,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需要正确对待,尝试多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在,陪同孩子一同面对,坏事可能会转变成好事。其次,可以寻找和培养孩子共同话题、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最后,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沟通。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匆匆读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不良父母》,将心比心,除却心底泛起的悲悯、细细感受的丝丝暖意外,可能不宜再有过多的“恨意”。留给我们的,更多的应是对当下家庭关系的梳理,对亲子关系的思考,还有承前启后的行动自觉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