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
拒不赔礼道歉?法院:强制执行!
【发布日期:2022-02-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晚报讯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侮辱性言论,最终引发官司,输了官司,还拒不道歉,最终被法院强制执行。近日,城厢区人民法院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份全文6000余字的判决书,这也是《民法典》实施以来,全市首个因网络侵权拒不道歉而将判决书全文登报的案件。
  2021年9月,杨某甲数次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有杨某乙、黄某某、何某某在内的照片,并对杨某乙、黄某某、何某某进行言语侮辱,言辞粗鄙、不堪入目。杨某乙等人为维护自身权益,遂诉至法院。此案承办法官了解信息发布情况和影响程度后认为,杨某甲发布的带有侮辱性词语的案涉微信朋友圈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散播,客观上会导致杨某乙等人的社会评价在相对范围内降低,系对杨某乙等人名誉权的侵犯,杨某甲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2021年11月17日,城厢法院判决杨某甲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日内在其微信朋友圈内不加任何屏蔽地向杨某乙、黄某某、何某某赔礼道歉(发布内容须经法院审查,发布天数不少于3天)。如逾期不履行,法院将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登载公告或公布生效裁判文书,费用由杨某甲负担。
  判决生效后,因杨某甲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义务,杨某乙等人向城厢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该案执行标的较为特殊,进入执行程序以来,执行法官多次联系被执行人杨某甲,向其详细释法析理,但杨某甲仍拒绝按判决要求在朋友圈发布赔礼道歉内容。最终,法院经向数家报社发函询价,并由申请执行人选定,根据判项的内容将判决书全文刊登在报纸上,维护胜诉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规定,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本案中,被执行人拒不道歉,等来的是判决书全文的刊登,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袋子”,还有面子。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言论时,更应谨言慎行,遵守法律法规。                           (郭逸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