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古时也叫行青、寻春、探春等。踏青之风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对于在冬季寒冷中蛰伏了太长时间的人们来说,一朝春光乍暖、万物复苏,哪个不想走出家门,到山间田野里放松自在一番呢?古人如此,今人何尝没有这样的愿望?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走出钢筋水泥到大自然中踏青游玩的机会越来越少。 不过无妨,历代文人墨客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诗篇。茶余饭后,或在书籍中翻阅,或在度娘中查找,捧出一篇篇踏青之作,正好可以弥补我们不能踏青的遗憾。 古人踏青的诗篇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春光。“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读罢宋代赵汝燧的《踏青》,呈现在眼前的是春风轻拂、柔情似水;“茶磨山前水似苔,红妆队队踏青回。衣香花气熏人醉,蛱蝶蜂儿扑面来。”明代王宠的《踏青》,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热闹的踏青风光图,丽人如云,衣香袭人,花丛攒动,蝶舞蜂飞。曾任翰林学士的王涯在《春游曲二首》中写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更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 古人踏青的诗篇为我们展示了多彩的生活。“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孟浩然的《大堤行》中“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描写的是一些贵族子弟打鸟取乐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当然,古人踏青的诗篇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心情。“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代韩愈的《春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雪花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用浓烈的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早春的期盼,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这首《钱塘湖春行》,全诗以“春”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喜悦轻松的情绪,读罢让人心旷而神怡。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早春已到,芳华不远,走不出城市繁华的现代人,何妨捧起古人的诗篇,到历史的春天中来一次醉美的“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