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没有明文规定的植树节日,但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重视植树造林,还留下许多逸闻趣事,值得我们记取和效行。 刺史种柳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不但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还“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他还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并诙谐地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他还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是官方首次发起的植树活动。 思乡植树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生婴植树 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株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足够结婚的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时至今日,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病愈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中山植树 孙中山从小就爱植树,17岁留美回国时,从檀香山带回一棵酸豆树亲手栽在庭院内。他强调中国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艺”,并倡导“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