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无法预测的时代。身边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各种数据信息,比如,新闻客户端上的“热点”排行榜,房价、股价、车价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小道传闻……这些数据信息经过计算与筛选,闪现于人们视线,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可以更加精准测算推测指导未来行为的时代。 其实,信息推演由来已久,溯古有《周易》《推背图》等混沌“算法”,也有《长安十二时辰》中“大案牍术”的精细推理,更有《黑客帝国》里的数据洪流……当今,生活中的各种智能软件都会在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使用偏好,进而让你成为独宠的“上帝”。 似乎科技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给予人们更多的公平感、体验感、幸福感。事实真是这样么?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系列丛书引进的《新黑暗时代:科技与未来的终结》基于档案资料研究,深刻剖析科技发展、运作方式及对当下人类的巨大影响,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全书选取十个视角,按十个章节,分别从鸿沟、计算、气候、运算、复杂、认知、共谋、阴谋、并发、阴云等“关键词”一一论述,化繁杂的科技原理为简便易懂的科技实例,让与人类息息相关科技现象“活起来”,刷新读者对“科技”的认知。 比如,有一个关于照片拍摄、选取和“自动生成”的例子。拍摄者在手机按钮上长按并拍下一系列同一场景的照片,在挑选照片的时候发现,有一张照片中男子在笑、妻子没笑,另一张照片中男子没笑、妻子在笑。在某平台上传照片时,男人选择了将照片自动优化并形成两人均笑的“最佳”笑容组合。 这是技术上“自动美化”的在线软件包,能对上传的图片进行微调,例如加上怀旧风格的滤镜、做出有趣的动画,等等。但这个例子中,系统自动“算取”了一张从未发生过的照片,智能化地“创造”了一段虚假的记忆,形成了一段被改写的历史。细思极恐,真相到底是什么? 又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工程图表中出现的云朵符号深刻影响现今生活。起初,工程师将自己所做之事、成果都连接到这个“云”上,形成一个数据交互的网络。通过“云”来降低整个工程的复杂性,进而让人们专注于手头工作。现今,不同网络间的密切关联,让云变得越发重要。 互联网进入“云”时代后,人类似乎构建了一个拥有巨大可能,却依然保持着神秘光环且人类无法掌控的全球系统。我们的搜索、存储、编辑等等都在“云端”,也渐渐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数字化生活让人类思维趋于线性。然而,这真的是好的苗头么? 再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机器人与人类的棋局对战。1997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第二次对战深蓝败北;2006年,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打败5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2017年,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催生更多“黑科技”。 诸如自动巡航、自动泊车、自动配送等科技产品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然而危机也正在悄悄酝酿。智能化、自动化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人们被迫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智能机器时代,人、劳动力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同《终结者》所演绎的那样,人成为智能的敌人? 原本,人们将“黑暗时代”用于专指中世纪的欧洲。因为当时的封建割据带给欧洲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停滞,没有强而有力的政权治理这片土地,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然而作者指出,在人类掌握巨大知识库的今天,世界却仍未被充分照亮,甚至可能越发黑暗。 我们不难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政治和社会共识一度缺失,民族主义抬头,社会分化加剧,种族争端不断,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而在西方,科技似乎只为某些利益群体服务,甚至成为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作者将这个时期定义为“新黑暗时代”。 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尔是英国科技专家、作家、记者和视觉艺术家,生于伦敦,曾主修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长期为英国《卫报》撰写专栏、为《大西洋报》等刊物供稿,曾在伦敦大学、纽约大学交互远程通讯专业授课,作品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名利场》等许多刊物收录。 通读全书,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的发展,也感受到科技背后的种种忧思:信息过剩时期,人们应该如何与科学技术“合作共赢”;科技如何放大、强化人类的各种认知偏见;人类是否要“驯化”科技……而书籍更多的是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你也不妨一起来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