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所以自古以来,在描写清明节的古诗词中,很多都以清明雨为背景,烘托出那种感伤情怀,都会被清明雨淋湿,打湿满心的怀念和愁绪。 在最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便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开篇就以纷纷的清明雨来铺陈一种忧愁伤感的基调和氛围,烘托出诗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复杂的心绪。诗人用“纷纷”形容雨势,实为精妙,纷纷小雨,细如牛毛,连绵不绝,如诗人凄迷纷乱的心绪,以铺垫表达下一句“断魂”这种悲伤至极的心理感受。这首诗之所以成为清明诗的代表作,也是因为开篇这开门见山的清明雨垫定了所有清明节伤感的色彩基调。 而南宋诗人张炎则是这样描述清明雨的:“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提起清明时的雨,大家都知“清明时节雨纷纷”,而在本词作者的笔下,清明时节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是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此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抒发的飘泊沦落之悲情仿佛也如这哗哗大雨,来得酣畅淋漓,让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更能表达出那种无限辛酸和悲恨。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墓祭之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先是凄凉的声音入耳:乌啼、哭声;然后是悲戚的画面:垒垒的古墓,旷野的纸钱飞和春草绿,梨花白及肃穆的白杨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出死生别离,阴阳相隔的苦痛。而以“萧萧暮雨人归去”,最后以暮雨收尾,描绘出悲伤欲绝的扫墓人在暮雨中凄绝的背影,让人回味悠长,沉浸于那种悲凉的气氛和悲伤的情绪中,久久不能释怀。 而在很多词中,直接提到的清明雨,往往都与落絮、绿柳、杏花、梨花等共同构成一幅凄丽的暮春图景。如“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红杏在二月开放,清明节是在三月份,时序在向前推移,春光逐渐消逝。好一个“霎”字,描写出清明雨的突兀和急促,落絮和红杏的花瓣仿佛都随这场突如其来的清明雨急簌簌地落下,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烘托出一种迷乱而伤感的心绪。又如“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一个“残”字描绘出被清明雨打得七零八落的残红落花,再一个“恨”字,更道出对清明的惆怅和感叹,其实哪里恨的是清明雨,而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再如“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也是借景抒情,描绘出一种烟雨朦胧、绿意迷离,愁意昏眠的画面和心境。 让我们在古诗词里去品读诗人借清明雨所表达的种种愁绪,用清明雨去祭奠我们已故的亲人,慎终追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