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无用之用 无为之为
高金山的木雕造像艺术
【发布日期:2022-06-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荆园】
  看高金山的木雕人物,总让我想起庄子。他对木头的天然形状、肌理有种近乎直觉的敏感,对木雕人物神情的刻画上又有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精严。他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庄子那份洒脱与浪漫后的睿智与深刻。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了一则关于“神树”的故事。匠人石去齐国路过一棵被视为神树的超级大树,许多人专程跑来观赏,而匠人石却对这树不屑一顾。他的徒弟很不理解,问他:“这样壮美的树木,您为什么不肯多看一眼呢?”匠人石说:“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会沉没,做成棺椁会很快朽烂,做成器皿会很快毁坏,做成屋门会流树脂,做成屋柱会被虫蛀。这就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树,没人要去砍伐它,所以它才能长到这么巨大。”晚上神树托梦给他,责备他说:“那些可用的树木就是因为它们有用而受到摧残,不能终享天年。而我一直寻求让自己没有什么用处,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你和我本都是‘物’,你怎么能这样去看待‘物’呢?你不过是个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匠人石由此醒悟,并向弟子感叹这个神树的智慧: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的确与众不同,不能用凡俗功利的标准去衡量。
  高金山显然是懂得这些的“无用之木”的。他有不少得意之作都是用这类无人问津的无用之木来完成的。别人看不上的“废材”,却成为他所珍惜的“奇材”,成为激发他艺术灵感的灵丹。在我看来,他的这种“惜材”是对那些多年生长的树木中蕴含的生命力的礼敬,也代表了他对“物”的平等心与慈悲心,一种“物我合一”的造物观。他对材料、肌理特殊的敏感和对艺术造型的想象能力,是用三十多年的时光练就的特殊技能。在他的木雕世界里,每一块材料仿佛都在向他倾诉,而他也能用手中的刻刀将这些困在木料中的灵魂一一释放出来。
  高金山出生在莆田,自幼家境贫寒,初二时为了出黑板报,开始喜欢上绘画;高一时一度辍学前往南平学木工,未果。后来,在启蒙老师王珍銮、郑仰敬的鼓励、指导与帮助下,顺利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在厦工艺就读期间他又得到陈培亮、佘国富、李金仙、庄南鹏、王则坚、林飞、郑成昆等诸位名师的悉心指点,开阔了艺术眼界,也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毕业后经过了数年的商海磨砺,自觉一事无成,于是回到莆田,在一家伐木场旁租下一小间工作室,开始了自己木雕创作。短暂的从商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世情冷暖,看到人间百态,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木雕人物创作的素材与养分。不久,又将工作室搬到山上,在木头堆里一干就是30余年。
  在木雕领域,以人物题材的创作难度最大。而他所在的莆田,自古以来就是福建木雕的重要产地。传统的莆田木雕就以宗教人物造像为主,并以雕工精细着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莆田的木雕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木雕产业的重镇,这里名家辈出、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而高金山选择了以木根雕人物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在短短几年中以自己在题材与形式上的大胆创新,迅速成为个中翘楚,也确实展现了他过人的技艺与才情。
  传统的木雕可以分为圆雕与平雕两类,明清以来,是以树根、树瘤、竹根等作为雕刻材料的根雕也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传统木雕的一大分支。相对而言,传统的圆雕与平雕造像,其形制上往往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创新空间有限,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采用珍贵的木材辅以精致的雕工,展现一种雍容华贵的富丽气象。这类作品市场需求较大,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近年来,由于三维雕刻设备与技艺的普及,这类适于用机器复制的工艺雕刻作品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商业逐利的工具。而根雕为主的人物造像,则因为要根据每一块材料的特性来展开构思与创作,也无法获得用机器大量复制而获得的额外受益。高金山木雕创作介于木雕与根雕之间,他也偏爱创作这样费时、费力、费心的根雕人物造像,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并不明智,但他却乐在其中。在当下这个艺术商业化的时代,坚持传统工艺、坚守艺术本真反而变成一种另类的存在。他在商业上的“不成功”或许是性情使然,但或许这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的艺术上的真与善。
  高金山的木雕人物是中国传统根雕技艺与当代雕塑艺术结合的产物。他的木雕人物,有秦汉时期木雕的浑厚与朴实,也汲取了当代雕塑的创作观念与造型语言。他在创作中能充分发掘材料形态上的特征,顺势而为又不拘常法,让艺术和自然共鸣。同时,他也从不固步自封,重复自我,时常会推出一些构思奇巧、个性十足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所谓“大道至简”,或许是处于对莆田木雕精雕细刻传统的反动,他近年来的创作中,更强调造型手法上的“极简主义”——用最少的雕刻去传达最丰富的内容——这构成了他造型语言的内在张力。
  在木雕艺术之外,高金山也是一个喜欢写诗作画,富有人文情怀的跨界艺术家。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时有奇思;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就极好,他的那些用于记录生活的,信手而出的彩墨画兼有表现主义的夸张与传统写意画的率性。诗歌与绘画是他抒写生活感悟、提炼造型手法的方式,也是他木雕创作灵感的一大来源,这些被旁人视为不务正业的无用之事,培育了他敏锐的洞察力,涵养出面向普罗大众的人文情感。他的木雕造像中,不乏对历史上英雄、伟人、名士的颂扬,而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大量的木雕小品中面向现实生活的那份脉脉温情。他用他的刻刀,描绘女性的柔美与坚毅,老人的睿智与沧桑,童子的稚拙天真……在他的木雕世界里,学院派的造型手法与传统的木雕工艺自然而然的融合到一起,没有刻意的表现,一切仿佛应该如此——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
  前段时间,他以儒、释、道人物为题材新创作了一组名为《世间》的系列作品。相较之前的创作,这组作品无论是在构思与手法上都有新的突破。他以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中国文化中的文人群体的精神与风骨。这一系列的写意风格的木雕人物,有的清癯,有的丰腴;有的悲愤、有的欢喜;有的紧张,有的淡然;有的在仰首叹息,有的在低头沉默……如果说精雕细刻的圆雕人物是一种工笔重彩,这组随形的根雕人物全然是洒脱率性的木雕大写意。高金山用简练而洒脱的刀法,在这些满是结瘤与疤痕的木桩上,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状态。而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抽象人形让观者有极强的代入感,那些人物,似佛,似道,似儒,他们分明就是在人世间阅尽世情、尝遍酸咸,在与世界的碰撞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我们自己。这组作品在手法上也进一步强化了他“极简”的造型语汇,隐然让人感觉到,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与中国式美学意境的营造上又有新的认识。而他以“世间”之名,回望世间,让这组作品又有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宏大意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48章)正如老子所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可以不断积累的,但要达到“道”的高度就不能被旧有的知识与技能所束缚,反要“损之又损”,等到所有“技”与“巧”都能放下了,自然而然地就能达到“道”的境界。如以此语来评价高金山的木雕造像技艺,也是极为妥帖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练,如今的高金山正在不断地“放下”旧有的自己,他以用“无用之用”,为“无为之为”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艺术王国,用更具哲思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木雕之“道”,去攀越自己心中那一座座艺术高山。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