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食
复刻古代美食,现代年轻人有多痴
【发布日期:2022-06-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现在的年轻人,对吃的热情已经拦不住了。”为什么这么说?从他们字字句句不离吃这件事上就看得出来。

  就在最近,一个热门问题吸引无数年轻人讨论:如果有机会穿到古代,有什么事是你一定要做的?评论区惊现一个清新脱俗的回答:我想去问问甄嬛,枣泥山药糕到底咋做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榜单、吃播已经拴不住吃货们的胃了。一波新风潮,正在年轻人的社交圈流传开来:复刻古代美食,才是这些吃货的终极追求。

 现代的年轻人为何痴迷复刻古代美食?

  什么是“复刻古代美食”?简单说,就是参考古书、古籍中关于美食的做法,把书中的菜搬上餐桌,让梦想照进现实。而要说这股“复刻古代美食”的热情,还得从传播最为广泛的影视剧讲起。
  曾几何时,年轻人们热衷于玩梗,喜欢二次创作,拿《甄嬛传》来说,十一年过去了,拿放大镜看剧的热情不但没有半点磨灭,反而还升级进化。
  “皇后滴血认亲到底用的是什么水”这类问题,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起初,还只是“直觉得什么都和吃有关”。看《甄嬛传》,眼看剧情推进到甄嬛端上“藕粉桂花糖糕”,试图用这道“以前眉庄宫里”的这份招牌糕点,对安陵容进行打压。传到吃货耳中,却自动产生“马冬梅”效应:“什么桂花糖糕?藕粉什么糖糕?”
  看《知否》,别人关心家宅内斗、升级打怪, 看在吃货眼里只有:“冰酥酪宴、樱桃煎、软酪看着就好吃,曲水流觞宴席好像也不错。”看其他的就更了不得了。 《红楼梦》里贾母招待客人的松瓤鹅油卷、桂花藕粉糖糕很是馋人;《水浒传》的酱牛肉听着就香;《西游记》里二师兄吃的竹筒饭都让人垂涎欲滴……
  只用眼睛看已经满足不了将“吃货”二字刻进DNA的他们:与其对着屏幕喊饿,不如自己动手研究做,古书、古籍、古菜谱,直接安排起来。 拿《知否》中众人都爱的樱桃煎来说,就真是可以找到出处的。在《东京梦华录》卷二里曾提及:“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樱桃煎、西京雪梨……”杨万里也曾写诗赞美樱桃煎滋味绝佳:“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独美。”UP主们翻阅古籍,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找出“正宗”的制作流程:“要之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白糖耳。” 翻译下就是:用杨梅水煮樱桃,再去掉樱桃核,捣烂做成饼,最后撒上白糖。
  这个被古代文人轮番带火的樱桃煎,一跃成为了如今社交平台上的超级网红。随手一搜相关话题层出不穷,光是这小小的樱桃煎,复刻的教程已经从材料卷到了造型。将视线投向更远的地方,吃货们的古代美食版图也在开疆扩土当中。
  这边《甄嬛传》《知否》《长安十二时辰》《尚食》等热门影视剧同款美食已整装待发。各大热门影视剧被薅了个遍,万能的网友扒透了复刻菜单的流程。那边诸如《红楼梦》《随园食单》《山家清供》等名作都没放过……甚至连《山海经》也被纳入了参考资料当中。
  当然,现实里总有些嘴馋吃货进退两难:眼睛看会了,可这双手它不听使唤。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商机。商家们瞄准时机,近年来,仿古菜也在年轻人们的打卡清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各种新中式餐厅里,仿古菜,正在逐渐抢占“招牌”的宝座。像《风味人间》里的蟹酿橙,这道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的官府菜,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
  西安的“仿唐菜”,济南曲阜的“孔府菜”,杭州开封的“仿宋菜”,北京扬州上海等地的“红楼菜”,南京的“随园菜”……那些令人眼馋的美食,摇身一变,成为了触手可及的“仿古菜”,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相关话题也吸引了不少老师、学生参与。在重庆大学,就有一门名为《中国古代食物史》的课,人气超高,常常是抢课系统开放一分钟内,名额就被抢光了。
  从影视剧到研究自制,从书籍到下餐馆,古代美食的复刻风潮,席卷了年轻人的社交圈,带动了饮食产业的新风潮。

复刻、了解古代美食,为何成为了一种趋势?

  由外到里,仿古菜为何令人着迷?
  在追捧仿古菜的潮流里,表象的味蕾满足和内里的文化底蕴,也一起被重新发掘。从隔书、隔屏相望到动手实践,年轻人恍然悟到:中餐不只有煎炸烹炒,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
  微信读书网友对《随园食单》的感悟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便是对于食物的态度。《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食物应该要精制细做。对这份沉静态度的感受,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变得愈发强烈。
  华妃在小厨房为御膳盯到后半夜算什么?为一道国宴名菜“开水白菜”,年轻人们也同样愿意花上一整天的功夫。能够在美食上寄托这样的耐心,不仅是一次吃货的自我救赎。更是在慢下来的烟火气之间,对美食的一种近距离的美感体验。
  以“食花”为例,在南宋林洪所着的《山家清供》里,曾记载过春日以花入馔的菜谱。春夏有栀子花做成的檐卜煎;秋天顺应时节,有桂花入食的广寒糕;冬日里,则是梅花所制的不寒齑。
  更别说享用“美食”的过程中,还有“美名”时刻相陪。你可能想不到,在古代,吃货们将“涮火锅”命名为“拨霞供”。《山家清供》有记:“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意思是码好料,架上锅,等水开后夹起(兔)肉烫熟,就可以食用了。
  食材在汤里翻滚,像风吹晚霞,云浪翻涌——“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便是“拨霞供”的由来,类似的菜名数不胜数。风雅的有如“银丝供”:以古琴调音作真味,心中满足,胃口也觉得满足;诗意的有如“玉井饭”,取自韩愈《古意》中“太华锋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的意头。这样的美学观念传承至今,吸引无数年轻人沉醉其中。繁复细致、顺应自然、美食美名,饮食有了文化,才有真正的味道。
  在这个过程中,不时还会收获几分惊喜。
  古菜与文物服饰不同,书籍中的记载往往简略,食材品种选择也古今有别,所以难免形成一种印象:古代美食也就是看着热闹。只能说,古代吃货们有多先进,你想象不到。
  我们以为的古代社会:宵禁,漆黑,入夜后街上无半个人影。但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如今已成无数网红博主“流量密码”的夜市。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至于夜市有什么?《东京梦华录》所记美食就有300多种,看文字就觉得是“直接炫我嘴里”的程度。当时的美食行业配置亦十分发达——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细节:这位端着碗“卖呆儿”的伙计,其实就是当时的“外卖员”。不仅如此,诸如冰镇水果、冷饮、烤箱、冰箱等美食、美食周边,当时就已经十分流行了。这份创造力,放到国际上也是被认可的。
  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一千年来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100件大事”,排在第56位的就是:中国宋代的开封饭馆和小吃。
  吃货们为什么对古代美食情有独钟?大抵,是在潮流背后,我们深深地被美食、美食背后的文化意味所吸引,所以愿意去了解、尝试和研究。

是美食,更是文化

    如今人们追求的古代美食,或许已经超出美食本身的意义。风潮之下,许多人不惜花大力气,去复原那些曾对历代人们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美食。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位北京知名餐厅的厨师长曾表示:自己一直致力于复原传统美食,但寻访中却发现,许多做法已经失传,甚至有的传人都不做了。
  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其中,当然,背后原因不只是好奇。一位来自江西的博主,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复刻出60多道《红楼梦》中的美食。每一道菜,她都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出处与来源,一道鸡蛋羹,她都花费了快一年的时间去查阅资料。
  对此有人感到疑惑:值吗?至于吗?
  她的答案:“如果有人被书中出现的食物所吸引,再去翻开书籍仔细阅读,那对我来说也是一件乐事。”
  复刻美食形并不难,难的是在考据和推敲之间,刻画沉淀其中的意蕴。
  吃,或许是一种本能,但吃的延伸,于现代的年轻吃货们而言,是一种穿越时空,与前几百年前的吃货们进行的灵魂共振。
  在各大社交网站,年轻人关于美食的讨论不断延申,古代吃货们自然没被放过。不写点谈吃的诗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人。吃货始祖孔子、全能吃货苏轼、清朝头号美食网红袁枚、带货主播白居易等话题讨论度不断攀升。而只有真切了解背后的故事,我们才意识到:美食,从来不仅果腹之用而已。其背后,有“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的生活态度;也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人生哲理。
  对于那些数不清的历史人物而言,食物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时找到了一处避难所:那些被放逐的、流亡在外的失意之人,能从吃食中找到慰藉;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对于生活在千百年后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那段引起无数观众共鸣的话所讲:“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不论我们对美食的追求如何转变,始终不变的,是那上下五千年刻画在骨子里的对于美食的执着。
  那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