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两千多年后,司马迁写在《报任安书》中的这些话依然洪钟大吕般回荡在神州大地,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华夏子孙。 我想这份精神光谱中还应加入这么一句,“史迁辱,《史记》撰”,司马迁以其含垢忍辱成就名山事业的精神成为后人的精神图腾。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经过在《报任安书》里已交待得很清楚,无需赘述。感谢司马迁,时隔两千多年,当我翻阅那五十多万字的《史记》和《报任安书》这一太史公精神告白时,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对人因何而活、应如何活等“终极性”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能为未竟事业忍辱负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这是我读《报任安书》时的第一体会。 司马迁因为战败的李陵辩解触犯了“龙鳞”,被汉武帝处于“腐刑”的惩罚。而“腐刑”在司马迁看来是比死刑更严重的羞辱,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可尽管如此,因其修史的名山事业未竟,他不得不含羞忍辱地存活于世间。 在我看来,司马迁的这种隐忍是对自己正在从事事业价值的自信和责任担当。这种精神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从大的层面讲,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我们还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此我们就必须理性地处理国际纠纷和国内事务,不被舆论所裹挟,为自己的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从个人层面讲,尤其是对于正处容易冲动的青少年阶段,司马迁这种为未竟事业而隐忍的精神对我们能起到“冰镇稳压”的提醒。我们正处在人生刚起步阶段,不管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都有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但要提醒自己的是: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管处于再困难的逆境,都要不失气节,注意自己的心灵不受到毒害。 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即勾践“卧薪尝胆”。可从勾践复国后“兔死狗烹”的行径看,长就一幅“长颈鸟喙”的勾践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心理产生扭曲,心灵变得有毒。 身处逆境不沉沦,在实现事业的过程中,始终葆有一份清洁精神。 是的,哪怕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此间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