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时空捕手
——评潘黎明诗歌
【发布日期:2022-07-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张洁】
  潘黎明的诗歌创作有独特的思辨特点,其诗歌具有题材广泛、意境深邃、意象多元、语言考究,充满诗人精神性的主动探求与自我的确认。读潘黎明的诗,不能不玩味到思想上直指个体与世界整体性的理解与政治与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潘黎明作为“后语言主义写作”的成员,不断探求用语言的创新来造就个人的诗性,这一组诗,每一段最后两字作为下一段的小题,诗歌的节奏沉稳而从容,这样的写法绝不是空穴来风、拼凑格式,可见诗人技法的高超。创作中诗人始终紧密自己与世界的交互关系,从客观的世界中汲取对美的感觉和创作经验,颇有在尘世中炼心的意趣,保持精神世界与物化世界的亲切,以此启迪语言,并让语言成为诗人另一精神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非但不属于人,由人创造和使用的工具,相反人倒是归属于语言的,在语言中人才得以本真的存在。语言在潘黎明的诗歌中始终保有发展的动力——坚韧、轻柔、厚重,形成了独有的语言森林。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流经每一个时期,散发出无数星光点点,让人不禁驻足观望。鲜活的人在逝去的时代里切实的生活,而他们早已化为尘土,青铜的器物见证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铜的器物/一个人的两岸,猿飞似海浪。/耳边的鼾声,爱情片中农业的缔造者/她的睡眠击碎了我的睡眠。/没有什么是你能想象的,床铺此时就是/沙滩,而对睡眠的妥协/让我成为/青山。”——《耳朵》诗人游曳在无尽的时空中,与青铜器对视,一眼万年以高度凝练的笔法,以及目及悠长历史的诗思,将一座苍茫的历史森林浓缩为以青铜的器物,而当在我们品与思中,看到了遥远的过去和未来。青铜器就在历史的一隅默默观望,它就在那里,冷酷的看着世间万物,不发一言,当我们看到历史留在青铜器上痕迹,历史的血肉、彷徨、闪光和温度扑面而来。运道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出人意料。青铜的器物带着历史向我们走来,并把我们与之连接,浩瀚的历史长河,承载着无数的过客,有的给山河添色添光,有的使日月无光,过往云烟,不过是回头一瞥。在无尽的时空,我们都在寻求永恒,然而这只是人类美好的愿望而已,一切都会化为一团灰,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来讲,生命只是一团粒子的聚合,终会离散,但诗人终将是诗人,以一颗浪漫的心叩问造物主,内心的信念与坚守只愿化作青山。
  《礼记》“陈诗以观风”。中国的诗歌几千年来都有一个传统,就是离不开政治,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中国诗人在国家社会中有很重要的干预力量,从《诗经》开始,我们就能看到诗歌进入政治社会的事实,政治以诗意的美呈现出来,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人类对永恒理想的呼吁,因为诗歌本身就是美的。潘黎明的诗歌对政治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都在一种语言创造的动力之中塑造完成的,“满眼春。/满眼肚子大大的春。/比东方更古老的户口簿,二胎政策/经过了我们——/我那做民宿的朋友生了俩女,/今天的会议上,她又胖了/当我诧异的眼神儿,滑雪般/飘过鼓起的光影……”——《东方》诗人在时间线上回想过去,历史与现在、两代政策的对比,都是历史环境下的必然,但是却有不同的命运,也属于时代的悲哀“以亚热带的丰姿高举着手臂”,女性独有的力量和本性在此处展现,以丰姿站在历史的档口,女性本柔,为母则刚,但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之下,一个微小的个体,真的很难改变潮水前进的方向。读来咂然,不禁让人无奈。好在今时不同往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注重人文关怀。这首诗内容犀利尖锐,跨越时间进行对比,但饱含诗人对世界、对美好的呼唤与期盼。
  潘黎明的诗歌中还包含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人类如此渺小,或是造物主不经意间的产物,却要面对如此痛苦,在生离死别中、在爱恨情仇中、在灵与肉的撕裂中,这些问题,人类总会在有意无意间面对和思考。“思想,代表,先进,发展,新时代/说上我的话之前,我必须依次/为那些先贤迷狂/从容地抵达这些普遍性的巅峰/之后,在完全的肯定的抹除中/毁灭自己。/——犹如这世上,早已为我谋划了那些刑苦。”——《下流》思想、代表等这些词语的连用与旧标牌对照,诗人深刻的认识到历史已经到来,现在转瞬即逝,认识到人类个体发展普遍的规律,但是并不感到恐惧,反而是坦然的接受,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在佛教中讲,一切有如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闪电,应做如是观。我们生如朝露,在这刹那之间,不要因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不要过分的留恋这个世界。诗人在完全的肯定的抹除中将自己毁灭,这是一种洒脱和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处世,在功成名就后忘了它,留与身后。
  读潘黎明的诗需要沉下心来,细细慢品,才解其中韵味。潘黎明写诗以心观心,主张诗是创作的理念,并力求语言探求精神,让语言成为诗歌中的亮点,与此同时,诗人作为人群中的思考者,复活空泛的精神,他试图在自我与整体、现在与历史之间找到平衡,并且用诗的语言布道于人群中。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