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身边有年轻人患上了抑郁症,但鲜少听说老人患抑郁症的。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障碍的精神病,但老年期首次发病的并不少见。 一项调查表明,65 岁以上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的有16%,重症抑郁的患者为5.2%,其中65~70 岁年龄组的人数较多。 临床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及体力大不如前,常有衰老的感觉,因此容易患抑郁症。 什么原因引起老年抑郁症 人进入老年期后,大脑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脑组织萎缩、脑重量减轻,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神经细胞皱缩,神经纤维传导能力减弱,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神经功能衰退。 如将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必然会加速脑的退行性变化,加重神经细胞的皱缩和神经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会经历空巢期、退休期、丧偶期等使得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躯体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退化,许多慢性疾病,不但给老年人身心造成痛苦,同时担心医疗费用等增加家人经济负担,会使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消极等负性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抑郁症。 家庭因素:年人身患慢性病症后致残,生活无法自理,长时间卧床,受病疼折磨,性格发生变化。同时,家属在日常护理患者中会逐步失去耐心,而表现不耐烦,对患者训斥,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家庭关怀、良好照顾,自感成为家庭累赘而担负很大心理和精神压力,而表现出烦躁、激动,或不语不食等。而家属并不知患者性格、精神状态改变是病态反应,而错误认为患者是故意磨人,更为不耐烦。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外在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生活压力,慢性身体疾病,丧亲丧友,孤独,心理支持少,内在因素包括一些性格特征,和消极僵化看待问题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焦虑抑郁症是一个疾病,和性格是否内向、是否坚强并无直接关系。 老人群体交际圈窄、人际互动少、家庭及社会情感支持少,这些都会使老年人出现抑郁心理,且在维持抑郁心理上有着重要作用。此外,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更偏重躯体疾病防治,而对于精神疾病防治的宣教较少,使得人们对老年抑郁症缺乏认识。 老年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老人 他们有什么事情总喜欢独自闷在心里,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加之个性固执,容易患抑郁症。 独居的老人 有不少是空巢老人,他们生活单调、情感空虚,有时会长期陷入闷闷不乐中,没有安全感。 病痛不断的老人 有的老年人患病,而且还不是小病,一方面经济上承受很大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子女不断照顾,这类老人心理压力大,便容易患抑郁症。 丧偶的老人 老伴一旦离去,往往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生活感到失落,容易患抑郁症。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老人患上了抑郁症呢? 老年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主要看老人有没有以下一些症状表现: ①思维障碍:患者时常感到脑子迟钝,思考问题困难,注意力下降,主动性语言减少。 ②认知能力减退: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出现自责、自杀和厌世情绪。 ③行为改变:不愿交往,依赖性强,遇事犹豫不决,卧床时间增加,严重时处于无欲状态。 ④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做噩梦,易早醒,醒后难以入睡。 ⑤失去兴趣:大部分人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坐卧不安,忧心忡忡,紧张、害怕、易哭,自觉悲观和绝望。 ⑥出现疼痛综合征:如头痛、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胸部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消化系统症状有胃部不适、腹胀、便秘等;自主神经症状是口干、手颤、出汗、周身乏力等。 ⑦生活不能自理:严重病人的日常活动,如走路、穿衣、吃饭等都需要下很大决心,费很大气力才能完成。 ⑧自杀行为:严重患者往往伴随着消极的自杀想法和行为,这是该病最危险的症状。 老年抑郁症的应对措施 老年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经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大多数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应对它呢? 学会自我放松。老人要避免独自在家,尽量参与集体活动,保持和周围人的良好关系,胸怀豁达,淡泊名利,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乐观向上。 合理安排饮食。既要注意营养成分的摄取,又要保持食物的清淡,适当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此外,一些粗粮、面包、绿茶等都是很好的“情绪补充品”。 坚持正确服药。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随意增减或中途停药。 适当锻炼身体。多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慢跑或做操,能使脚掌起到刺激与按摩作用,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防止发生意外。如果自我调节不好,症状不断严重,应及时就诊,防止发生意外,因为这种病发展严重,就易出现自杀行为,故不可疏忽大意,家属应严格管理可能造成自杀自伤工具。 作为子女,要尽量让老人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让老人的内心感到幸福和满足。 (老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