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新老人”催生养老新变
【发布日期:2022-08-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在积极老龄化大环境下,“新老人”因学历高、经济独立、生活需求多元化等,为老年人擦亮了新标签。他们倡导“发自己的光,为自己而活”的新理念,与传统养老观念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使养老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也催生了复合型养老模式的产生,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新老人”一词最早是由日本长寿老人日野原重明提出的,指经济上自给自足、业余活动丰富、人生价值观从“为他人而活”转向“为自己而活”的老年人群体。“新老人”群体的出现促进了对文化养老的现实需求。如何使“新老人”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得到更大的改善,成为值得探究的养老模式新课题。
  “新老人”偏爱“发自己的光”
  “新老人”是我国年轻老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退而不休,不仅不会因为离开岗位而孤寂,反而更加向往外面多彩的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憧憬。与传统老人相比,“新老人”更有知识、更时尚、更富有、更爱玩;他们与时俱进,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心态,强烈渴望“发自己的光”是他们最突出的特征。
  ●身体健康、思想开放
  “新老人”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代,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他们进入职场和社会的生活轨迹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因此其价值标准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与人们印象中的老年人不同,“新老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退休生活有着更多的规划。时尚、健身、美容等项目,“新老人”甚至比年轻人还“玩得转”。而且他们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较高,可以熟练使用各种上网技能。移动智能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是“新老人”的交流主场,自拍更成为他们对生活表达热爱的方式。
  ●资产富足、消费力强
  “新老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与上一代相比,他们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养老金和退休金几乎逐年上涨,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而且大部分“新老人”注重优生优育,子女较少,基本完成了住房、育儿、用车等繁重支出,退休后,“新老人”的经济基础普遍雄厚。产业信息网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据了社会财富的62%。“新老人”拥有最多的资产和最大的消费潜力。
  “新老人”群体具有强烈的消费意愿、充足的消费底气和强劲的消费能力,其消费能力与中青年并无显着差异,且其消费模式正从生存型到享受型转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懂数码科技,会时尚穿搭,很多人喜欢重温年轻时的理想玩法,以此弥补青春时期物质匮乏的遗憾。
  ●独立自主、为自己而活
  “新老人”在年轻时就对独立有深刻的体验,退休后,独立也是他们非常宝贵和独特的品质。他们不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成年后的成功和赡养上。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一般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想保留个人空间。“新老人”注重生活质量,没有了成天围着儿孙转从而获取存在感的想法,而是将自己的闲余时间用于健身、美容、学习、旅游等,提升晚年生活品质。
  在许多传统老年人因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而发愁的时候,“新老人”早就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潮,拥有了主动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5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26.8%。越来越多的“新老人”跨越了数字鸿沟,能够熟练操作一些智能设备,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需求多元
  大数据显示,“新老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整体经济水平较为发达;且大城市与小城市“新老人”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社交、接触新事物和参与活动上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消费行为上也有较强的多样性。
  老年人力资源是社会潜在优势,“新老人”虽然从岗位上退休,但他们仍然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半径。他们以文会友、才艺交流、体育健身,热衷于插花、弹奏乐器、摄影、做瑜伽、学外语、做短视频主播、骑行等热门项目。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新老人”都具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性,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复合型养老模式向好向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等类型。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业界纷纷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同时,“互联网+”与养老模式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和推广社区智慧养老模式。此外,相较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也是一种值得提倡和重视的养老选择。
  “新老人”经历过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事件,享受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因此,“新老人”与传统老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催生了复合型养老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以社会养老为保障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社会养老”是兼具日常照料、医疗护理、文娱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统一体,具有公共性和浓厚的福利色彩以及再分配功能,比如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机构等。此后,各种公立和私立养老机构的发展涵盖了救济、福利、商业、慈善等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降低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同时也通过调节退休金差距来促进公共福利的实现。
  但由于我国现行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医疗需求。“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较高,早已不再把社会养老作为唯一的养老方式,对社会养老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社会养老只能是“新老人”的养老底线与保障。
  ●以自我养老为主
  “新老人”不依靠子女的赡养,甚至不愿意与子女同住。他们大多拒绝“隔代抚养”,选择让子女找育儿嫂,自己提供经济和物质支持,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新老人”的第一保障来自自身,其次是家庭,最后才是社会。新老人从成年后开始储备养老资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早已有了自我养老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
  积极的自我养老模式既能满足“新老人”的生存需求,又能适应其发展需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越强,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自我养老不仅是一种模式,还是展现人类自身养老潜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的扩展和升华,使“新老人”在精神上保持自强与坚韧,做到有备而老、养老而不是等老。
  ●以家庭养老为辅
  受我国“孝”文化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年长的父母普遍对成年子女的孝心具有较高期望,家庭成为老年人的天然养老单位,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是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整个养老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种稳定的代际纽带。但“新老人”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独立和治理能力强,以自我养老为主,不再把家庭养老作为生活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养老对于“新老人”而言只是发挥了一种辅助作用。部分“新老人”不但不需要家庭的支持,反而还会在经济、物质、教育等方面给予下一代支持。
  ●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养老需求和服务的不断升级,出现了许多新型养老模式,比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老、智慧养老、以劳养老等。拿以劳养老为例,大批“新老人”退休后愿意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参与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有的“新老人”退休后重新进入人才市场发挥余热,如银龄教师、银龄医生、科研工作者等,同样受到市场欢迎;有的“新老人”出于兴趣爱好,组建乐队、合唱团、舞蹈团等,展现活力;也有的“新老人”选择回乡,将新思想、新资源、新人脉、新技术等带回农村,担当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可见,新型养老模式作为“社会—家庭—自我”养老模式的补充,满足了“新老人”更多的精神需求。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压力日益增大。但“新老人”群体的出现,不仅为老年人激活了新标签,更为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出了一道新考题,催生了以社会养老为保障、以自我养老为主、以家庭养老为辅以及以其他多种模式作为补充的复合型养老模式。         (力源)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