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孤独感”,重建“社交力”
【发布日期:2022-09-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沈女士来电咨询: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我家的两个老人就成了“手机迷”,一有空就开始“刷”微信朋友圈,读过必“赞”。最近,他们还学会了阅读公众号里的文章,并给作者留言。当留言被采用时,他们就会兴奋得像孩子一样,从而愈加乐此不疲。想问问专家,老人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
【心理评析】
两位老人成了“手机迷”,并且表现出“读过必赞”的行为,可能与老年期的“孤独感”有关。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一段社会关系,都是人们与社会、与他人的情感链接。但老人因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关系会越来越单一,社交活动也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压力、快节奏,家人尤其是子女对老人的陪伴、关心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老人的孤独感。
而当老人的留言被采用时,会“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则可能与其“价值感”得到满足有关。人们会在社会化中,获得自我的完善、身份的认同以及自尊的评价。其中,自尊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当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反之,则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丧失自信。在进入老年期之前,自尊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关系来满足;而进入老年期后,随着与社会的情感链接逐一断开,满足自尊的渠道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窄。
心理学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老人们感受到孤独、自尊得不到满足时,一般不会坐等所有社会关系与自尊的丧失,而是会主动地重建链接或寻找新关系来满足自尊。这个过程一般遵循“由内而外、先补后建”的原则。例如,逢年过节时,远在外地的子女总会接到家乡老人的电话问候,这是老人在“对内”修补家庭成员之间的链接;老人会时不时主动邀约同城的亲戚、好友相聚,这是在“对外”重建社会关系的链接;来信提到的两位老人,“刷”朋友圈、关注公众号,并且点赞、留言,其实是在架构新的社会链接……老年朋友可以从每一段重新修补好或重建的社会关系中,慢慢地找回社会归属感和自尊。
此外,进入老年期后,人的感知觉、记忆力和智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因此,对于老人来说,借助互联网、智能电子设备,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个体产生良性互动,意味着要打破自己已有的社交习惯,接受并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其难度不言而喻。即使如此,老人也“乐此不疲”,这种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心理建议】
老人仍然有社交需求,玩手机、玩微信就是其与外界产生链接的一种尝试。那么,为了重建老人的“社交力”,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解析。
对老年朋友们:第一,所有在老年期经历的变化,都是人生历程中必经的阶段。老人既需要有坦然面对的勇气,也需要做好迈向新的人生阶段的准备。
第二,虽然老人因退休失去了职场环境下的社会链接,但也为开拓新的“朋友圈”腾出了时间与空间。因此,老人一定要把握好这个难得的“窗口期”,对自己的社交关系进行拓展与“深度经营”。例如,通过上老年大学,老人可以收获同窗情谊;通过在旅行途中结交朋友,老人可以建立“同伴关系”;通过文体活动,老人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
第三,和年轻人相比,老人的学习能力有所减弱,但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浪潮,老人要摒除畏惧心理,不耻下问、敢于尝试,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更多元的社交生态。
此外,无论是在社会活动,还是在家庭生活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体现自己的价值,而非被动地等待被关注、被尊重。例如,可以接受退休后的返聘、担任专家顾问、帮忙照顾孙子孙女、担任社区志愿者等等。
对子女们:老年人的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家庭关系中。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多一些对他们的关心,经常抽出时间与他们沟通,能使老人更少地体会到孤独的苦楚。
最后,我想谈一谈子女们在看到老人们接触新鲜事物时,到底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事实上,不管老人们是“触网”,还是接触别的新鲜事物,作为子女,我们都应该首先给予鼓励与支持。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学习的能力和欲望都会日益减退。因此,一定要珍视每一次父母学习的冲动,并持续用我们的鼓励去逐渐放大他们求知的渴望。
当然,现在的网络世界很复杂,甚至不乏一些负面的内容。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我们可以扮演父母的“学习伙伴”,与他们分享“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避开可能的“网络陷阱”。
晚霞报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