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又是泡桐花开放的季节。 那一簇簇淡紫色的花朵,在我曾经生活的那座城市,在那些街巷院落中静静地绽放了。 记忆里,青岛四月的泡桐开得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一切都那么清晰可辨。我可以真切地闻到校园石径上苔藓的鲜气和泡桐花的清香。青年时代那些美好的时光如涟漪一般,在我的眼前荡漾开来…… 1963年,我从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工作。离开喧嚣的上海,踏上青岛的土地,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街道格外整洁,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嘈杂声,一切都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与繁华的大上海相比,这里显得清静、安宁,像一个未施脂粉的乡间女子。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房子有中国式的、德国式的、日本式的,特别是海边一带更是明显。离海岸不远,登山俯瞰,沿海一线的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汇泉湾海水浴场、八大关等景观尽收眼底;于海边望过去,八角的亭阁,枫树松柏,层林尽染。信号山与小鱼山两两相对,也是满山的苍松翠柏,山下是前海湾和小青岛、栈桥,海水微澜,海鸥翩翩;放眼西望,平静如镜的胶州湾,水天一线,帆船点点。 海,就更美了。夏天的海边分外诱人。第一海水浴场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水浴场。每逢暑假,海边密密麻麻的人群,躺在柔软细腻的金色沙滩上,晒着日光浴,观海面上波光粼粼,听细浪涌岸的如乐之声,别提有多惬意了!大海不但能锻炼身体,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胆量。我是一个不善游泳之人,经过历练,终于能游到五百米之遥的防鲨网处。 如此的清山秀水,我一下子喜欢上了青岛这个城市。那时,我大学刚毕业,风华正茂。未来的梦想是那么的捉摸不定,拿着学校分发的报到证,经山东省青岛市人事局安排,终于分配到青岛四中任教。一切尘埃落定,这才从梦想中回到现实,心也踏实了。可是转念一想:自己原是从学校出来的,又回到学校,从学生变成教师,而且是中学教师,思想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既然当教师,又何必上同济,上师大不是更对口吗? 想起自己曾向党表过决心:“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从分配!青岛四中是个美丽的校园,也是一所润德博慧的老校。在进入学校后,我欣欣然地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对于一个不懂教学的我来说,只能从课堂上边教边学。教室里坐着的是一群求知欲强烈,天真活泼又可爱的学生。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紧张,面对学生投来的信任目光,尊重又亲热,我的心渐渐地暖了!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长期相处中,繁忙的工作让我感到了生活的充实,让我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乐趣,是学生帮助我树立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是学生让我体会到了教师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神圣的重担让我的肩头沉甸甸了起来……当年,在这个校园里,我幸运地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工作心情是舒畅的,感受到周围的关心和体贴。身体偶有不适,领导探望,同事关心。冬天来临了,对于我这个南方人,的确是一场考验。幸好宿舍内安装烤火炉,同事还帮我添被加褥。逢上星期天,单身的我还经常被请到同事家吃饭。连学校书记也邀我去他家中做客吃饭。有时我们几个单身汉在宿舍里聚餐,过得特别快乐有趣。记得初到青岛的第一个春节,还是在同事家过的除夕。那时除夕之夜,没有电视,没有春晚。主人炒了四个小菜,备一壶酒,就这样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将近午夜十二点,主人开始往锅里下水饺,灶房里热气腾腾的,屋里亮堂堂,大家团圆围坐着吃水饺,我的心里暖乎乎的。外面鞭炮齐鸣,煞是热闹,我第一次亲身体验了青岛人的过年情景。 因家属在老家福建仙游,不得不申请调回。1972年5月1日,即将离开青岛,内心里是多么的恋恋不舍。近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浓厚感情,这里有我可爱的学生,他们分布在青岛的各行各业里,师生情谊念念不忘;这里有我的好同事,我们之间不存在文人相轻,有的是真诚的友谊和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分别的前夜,几个好友在德平路7号欢送聚会。长夜里,那样的一盏灯,亮在难以言尽的感觉里,那样的一壶酒,醉在千杯也少的知己情里…… 在前往火车站途中,十几位老师和一个个学生一路跟来送行。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几十双手争先恐后抢着伸来握,我眼眶湿润了。漂泊四处,才发现自己一直生长在深厚的爱的土壤,不由得泪流满面。再见,青岛! 在火车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张去往福建的火车票,缄默不语,卧躺在我的手心里。身边只有简单的几件行李。但我感觉带回了一份可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是带着永恒的回忆和温暖归去。回首在青岛四中的十年,自己尽力了,无悔的青春,写着同样无悔的歌。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里,我一如既往地教书育人,传授知识,深受学生尊敬。许多学生身有感触地对我说:“参加工作后,能继续升学,融入社会,得益于那两年的学习。是老师您的坚守,您的敬业,让我们学到该学的知识。”我听了心里释然。 回到福建,仍情系青岛。终于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把青岛当做是第二故乡,心里难以割舍的正是绻绻怀乡之情。1990年,恰逢出差山东平度。终于有机会回到久别的“故乡”。踏上青岛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如此的不知所措,兴奋又激动。第一天入住青岛“教师之家”,一夜无眠。第二天就被老同事请去家中住了。别离与重逢,整整十八年!同事聚会,师生聚会。熟悉的面孔,亲切的笑容。最是那一番真心的话语,温情溢满我的心胸。最是那一瞬间眼角的皱纹,久久地在我的心里不肯离去。听到学生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成绩斐然,我心里十分欣慰。 2000年偕老伴一起去青岛旅游。见到的是一个崭新的青岛。城市向郊区、向农村延伸了。到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不再有宁静的感觉,而是一个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城市。过去到青岛必到栈桥留影,现在看来不到“五月风广场”,就不能算是到青岛了。 2007年初夏,泡桐花飘落的季节。我故地重游,来到青岛四中。惊喜地看到学校焕然一新,润德楼、求知楼、博慧楼、科技楼,错落有致。引人注目的是一进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堵洁白如玉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浮雕照壁“厚积”,侧面草地上静静矗立着刻有“善思慎行”四个大字的励志石,正巧与一旁的松柏、泡桐相映成趣,不仅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使学校显得典雅古朴。悠悠岁月四十余载,四中历经了风雨沧桑和艰苦历程,承载着无数的辉煌和艰辛。那时我离开学校35年。而现在算来,我离开青岛整整43年了!我感慨万千。 那棵泡桐树,依旧挺立在校园里。宽大的枝叶,婆娑的绿荫,偶有清风吹过,泡桐花在风里飘然而落,柔美如紫色的梦境,随着落英坠落的仿佛还有喧闹的尘嚣,心灵在这样的片刻回归田园。事实上,现在的心境剩下的更多是回忆,是宁静安祥。桐花飘落的时节,就只能远望春天的背影了。人往往都会感叹流水的光阴和曾经的青春,生出一缕感伤的情愫,对我而言,除了岁月的感悟,还会唤回一些美好的记忆和平实的感动。 现已退休十多年了,回顾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才知道青岛这十年里留给我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才知道那些年在四中缓缓流过的看似平凡的日子,是一生的好光阴。 青岛深深烙进我的灵魂,给了我生命最初的感动。在青岛所发生的一切故事,让我在后来长长久久的岁月中,不断回想,然后不自禁地周身温暖起来,治愈心灵所有的疲倦与悲伤。 那些感情甚笃的朋友,那些难以忘怀的学生。有的学生至今念念不忘地记着我。每逢教师节,总有人打来电话,向我祝贺节日快乐。每到春节,总有许多人来电话祝我过年好,身体健康。 特别是当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福建看望我,远别重逢,我难抑激动。如今他们也都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孙绕膝,还牵挂着我的身体,这段绵长的师生情谊,让我深切体悟到生命的丰盈。或许,这就是我一生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吧。 青岛,我的第二故乡。我将记忆寄存在海的那岸,任年轮搁浅于彼岸的浩瀚。几十年,乃至一生,波涌,碰撞和震撼。 这一生走过很多路,身边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我知道,那些淡紫色的花儿正在青岛的某个院落里为我静静地守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