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自宋代诞生以来,莆田作为妈祖故乡和妈祖文化发祥地,自然成为妈祖信仰中心。除此,天津、江苏等地也是某个时期妈祖信仰中心之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小孤山是明代妈祖信仰中心之一。 缘起: 小孤山妈祖阴佑明太祖朱元璋脱险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境内,是万里长江绝胜,但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早在唐代,山上就修建了一座狭小佛寺启秀寺,北宋时重建并改名惠济寺 ,始祀海神妈祖。元代再修,赐额“广济”。 明代,小孤山成为妈祖信仰中心之一,缘起于妈祖神佑朱元璋脱险。据[民国]张灿奎《宿松县志》卷九《民族志三·典礼》载:“……小孤为海门,故行宫立焉。明初,太祖攻陈友谅,夜渡小孤,舟迷莫行,神为双灯前导。……加封天妃‘圣母’。……”孟晋《小孤山志·述异·朱元璋会圣母》更是描写得绘声绘色。 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失利被困,但最终获救是历史事实。据《明史·本纪太祖一》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七月戊子,……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在滚滚长江洪流中,因救驾船只增多,使陷于泥沙无法动弹的朱元璋坐舟浮起并脱险显然有违常识。清初,统治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妈祖信仰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编撰《明史》时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摒弃妈祖神佑朱元璋的史实与史料是可以理解的。 回京后,朱元璋感念神佑,遣官致祭并整修小孤山妈祖庙,以答神佑。[清]张楷《(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诰敕》收录[明]太祖《遣祭小孤山文》云:“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七月戊申,遣官工部侍郎范,谨以时羞庶品之奠,致祭于小孤山之神。曰:肇造邦基,制作未备,自今春遣良工,诣湖南等处,大兴造作,劳民甚众,今功已成,命有司差人夫驾船撑簰,顺流而下,神司江流,故遣官报知,谨以牲牢、香酒,式陈明荐,惟神鉴焉。”[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五卷《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一·文》也收录此文;《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二·诗》还收录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九月南征还京夜宿小孤山时写下的《宿小孤山》一诗:“龙兴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孟晋《小孤山志·注诗》也收录此诗。当时刘伯温陪侍朱元璋南征并夜宿小孤山,是故,《小孤山志·注诗》也收录刘基写的《题小孤山(二首)》。按:《遣祭小孤山文》中的“小孤山之神”正是天妃妈祖。据[清]张楷《(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六《艺文志·碑记上》收录[清]刘学帅《小孤山碑记》载:“……夫山之灵者,神必凭之。昔祀天妃,莫详。所自或曰:水阴属,所奉多女神。……”该志卷三十二《杂文》还收录[明]王思任《小姑解》:“……一夫当关,万马莫上。惟其孤立,不呼朋友,故足畏耳。然则孤之从孤也,名之必可言也,无惑也。而世代沿俗,塑奉小孤,额敕圣母者何?……故蜀山有女郎之祠,闽海有娘妈之号,岩岩泰岱神是碧霞元君,洋洋南海而佛作观音女相。……水神类取阴德,故所祀类皆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