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家主张作画时,不但要表现作者的印象或概念,也要表现内在的机理。简言之,不但要画出外形,还要画出精神。比如在画秋天的树时,不应当以描绘树叶丰富的颜色为目的,而是要捕捉那不可见的“秋意”或“秋思”。换句话说,要使人觉得披上一件大衣出去吸纳干爽清凉的空气,似乎在大自然季节的蜕变中,看得出渐渐阴盛阳衰了。 欧阳修《秋声赋》中写秋,从色、容、气、意、声一一道来,“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写出秋意和秋思。 我对秋意的感知却是从色和味中开始的。 吃饭时,还未端起饭碗,空气中甜丝丝的香味已飘入鼻腔,低头看时,白米饭中半隐半现卧着一个红薯。我惊讶地问母亲,你种的红薯丰收了?母亲得意地回答,这是红薯收获的季节啊,今年的红薯特别甜,你尝尝。我将红薯送入口中,在舌尖上慢慢品味,甜润软滑,真好吃。红薯飘香,方知秋已深,秋意浓。 逛街时,看到那些挑着竹筐,背着竹篓入城的人,他们或在天桥下,或在地下通道旁,靠边放下竹筐、背篓,用一块干净的塑料薄膜铺在地上,将他们刚从树上摘下的橙子、橘子摆出来,也不吆喝,路人看到橙黄橘绿还带着树叶的新鲜劲儿,嗅着橘子、橙子皮散发的特有的清香味,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受到橘橙色和味的诱惑,我也常常会买上几个。剥着,吃着,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便自然出现在脑海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橙子、橘子提醒着我,秋意浓,秋尽冬将临。 在小区行走,桂花像小米粒一样挂在枝头,花香馥郁,忍不住驻足深吸一口,想起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香在肺腑间流转,荡涤,心中亦喜亦忧。一别心知两地秋,不知千里之外的桂花是否也在绽放,不知友人是否正嗅着桂香?欲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他知道秋已深,然城与城之间相距甚远,无从送与寄,只好拍下桂花的清姿丽影告诉他,我居住的城市花开正好,秋意更浓。 秋深时,午后登高,入目便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绚丽景色,仿佛大自然绘出的一幅巨型油彩画。颜色不一的树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绚烂多彩,微风过处,窸窣作响,在枝头将坠未坠,翩跹起舞,像一只只会唱歌的小鸟,舞出生命的精彩和繁华。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过后,两个60多岁的婆婆一边走路一边聊天。提着菜的婆婆说,我今天开始穿两条裤子了。年龄大了,穿少了老寒腿有点受不住。推着孙子走路的婆婆说,我只穿了一条,因为要推着孙子一直走来走去,还将就过得去,如果坐着不动,我也得穿两条。她们的对话中没有提到秋意浓,但句句听来都是浓浓的秋意。直白的对话中道出深秋的本质精神——枯藤老树昏鸦,宜穿秋裤居家。 秋意浓,无论作画、写文,还是品尝美味,欣赏美景,都不及“宜穿秋裤”的提示,这样浅显而深刻,温暖而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