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莫把陋俗神圣化
【发布日期:2022-1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逸诚】
  孔子曰:“死生亦大矣”,生命是可贵的,贵生重死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普遍思想。古代为了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尊敬,逐步演化并规范出各式各样的礼仪和习俗,并加以思想舆论上的论证统一,使之神圣化。在对待濒死之人的习俗上,我国农村普遍还保留这样的一个传统,即在老人危重临死之前把老人置于本自然村集体古厝的厅堂上进行照料直至死亡,死后也在厅堂上为死者洗身穿衣入殓和举行火化安葬前的各种仪式。由于老人虽然危重,但死亡的具体时间却不能确定,因此危重老人置于古厅堂的时长各不相同,或一日,或数日,个别生命顽强的甚至达数月乃至半年之久。老人在厅堂的状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处于昏迷状态,有的偶尔清醒,有的大致清醒但已不能言语,有的始终清醒并有微弱的言语发声,等等。
  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惧怕是每个生命的本能思想,更是每个濒死老人的本能反应。笔者曾经经历过自己的亲人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并在城里治疗无效后,多次询问自己的亲属子女说:“我这次回老家后是不是要去睡厅堂”,言语虽然镇定但应该也是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子女将老人送回老家并安置在其平时住宿的房间时,已无法言语的老人会突然开口并激动地对儿子说,“儿子,我生养你太值了”。之后,老人继续存活十天,期间思维保持清晰,精神较愉悦,偶尔还会与自己的老伴、子孙、亲戚说话。临终前的夜晚,老人对儿子说,“我明天要走了,你知道不?”。该晚,老人因疼痛打麻醉药,之后便进入睡眠,直至次日中午安详去世,期间没有苏醒过来。针对老人病危后从城市回农村老家是否安置在厅堂问题,家庭成员有激烈的分歧,大多数家人的看法是,尊重传统习俗,置于厅堂;个别亲属的看法是参照极少数村庄的做法,等老人过世后移至厅堂;儿子的看法是,老人回老家后就安置在其住宿的房间内,丧事也在老人平时住宿的房子内,也不要放置于厅堂。因老人平时生活居住的房子是儿子的,最后通过儿子的坚持和家庭成员的协商,折中采用第二种方案,即老人最后一个阶段就安置在其平时住宿的房间内,等老人过世后移至自然村古厅堂上办丧事。坚持第一种方案是多数家庭成员和亲属的看法,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俗话说:“旧例不可破,新例不可创”,尊重传统既不会惹人非议也是对老人的尊重。2、按照农村的传统认知,老人死在厅堂是一种荣耀。不够岁数的人(如,不满50岁)是不能上厅堂的,在外非正常死亡或生前因祸害家族为家族所不容的人是不能上厅堂的。3、老人去世后洗身、穿衣、入殓、祭奠等仪式在家中多有不便,厅堂宽敞,也是供奉祖宗牌位和家族祠堂所在地,将老人置于厅堂,既方便丧事处理也符合传统,老人死后归化为祖宗,与列祖列宗同享后人祭祀的宗祠神灵文化。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相对于厚葬、祭祀、扫墓等死后尽孝的文化,笔者认为,对逝者生前的尽孝应更有意义。“物质决定意识”,千百年来老人临终上厅堂的习俗主要是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分析,主要因素如下:1、古人住房十分紧张而且十分狭小,老人若在房间去世,按照传统的看法,此房间即成为阴宅,今后不宜住人,这对原本住房十分紧张的家庭无疑是不可接受的。2、人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人在死亡过程中或死后,各种病毒细菌加速繁衍扩散,就可能传染到其他家人的身上,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家人要尽可能避免因受病毒细菌的感染而得病。3、因古人家庭住房低矮狭小,将老人移至集体厅堂确有方便亲朋好友探视和丧事料理。笔者认为,将危重老人安置古厅堂让其过世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1、将病危老人移至厅堂会让老人直面死亡的来临,增加老人的恐惧感,会加速老人的死亡。2、由于社会发展了,村民大多已独立新建房屋搬离集体厝,老旧的集体厝基本没有人,大部分集体厝老旧破败,卫生条件差。3、移至古厅堂后,家人照顾老人不方便,无法悉心照料,老人的生存条件变差了,老人生存质量变差了。4、家人们往返于日常居住的新宅与古厝之间,轮流守在古厅堂照顾老人,饮食起居都十分不便,自己也会辛苦劳累。
  “人生自古谁无死”,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我们要将心比心,彻底改变将濒危老人置于厅堂等死的陋习,尽可能让他们在原来居住的房间内安详去世。理由:1、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了,家庭住房条件已经大幅改善了,我们有条件为危重老人提供好的住宿条件。2、科技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了,家庭卫生条件和防护条件大幅改善了,家人遭受细菌病毒感染得病的概率几乎没有了,如确有感染的危险,现代的医疗会预先评判并告诉家人处置和防范的方式,根本无须惊慌。3、人的认知提高了,阴宅鬼神的说法已被摒弃,反过来说,若祖宗有灵魂,那我们的亲人在家中去世,岂不是他们还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岂不是活着的我们最期盼最幸福的事吗?
  从古至今,许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感慨说:“知世事而年纪老,想孝顺而父母亡”,随着年纪的增长,越觉得亏欠父母太多、对父母生前尽孝不够,有能力和想赡养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往往离我们而去,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代代相续。笔者认为,古时候人们不能尽孝,并不是他们的无情,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造成的。大多数人家庭只能顾及温饱,特别是养育子女与尽孝父母的两难选择上,往往无法两全其美。在面对“二选一”难题时,为了人类繁衍的本能,往往重子女而薄父母。等到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了,自己也步入老年时,回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总感觉亏欠父母,为此懊悔不已,甚至痛心疾首。他们常想,若当时让自己父母吃得好一些,住得好一些,穿得暖和些,能及时给父母请医治病,父母或许会多活一些时日,他们或许会幸福一些……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物质条件已大为改善了,日常生活中“两选一”的困难与纠结消失了,对父母的尽孝与哺育后代可以很好的兼顾起来了。“行孝何言重,莫等亲不待”,新时代的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诚心孝敬他们,让他们尽享天年、开心快乐每一天,不要再让世代相续的尽孝遗憾继续重演。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何对待即将走完人生旅途的老人,拷问着社会和社会上每个人的良心,我们更应犁田耙土,举一反三,用理性的思维破陋俗、树新俗,防止旧陋俗的不断延续甚至愚昧地神圣化。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