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谷砻的回忆
【发布日期:2022-11-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明通】
  (一)
  朋友!你见过谷砻碾米吗?六十年代前,那时农村经济落后,没有电,没有碾米机器。人们三餐吃的米饭,全靠谷砻把稻谷碾磨出来。谷砻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时代是老百姓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具。
  据民间传说,谷砻是鲁班发明的。古时百姓吃米,稻谷脱壳,是用木棒捶,石头碾,非常辛苦,而且效率很低。鲁班看着乡亲们受苦受累,心里着急,却又束手无策。有一次,他无意中看见麻雀吃稻谷,轻轻一啄,竟然可以把谷壳与米粒分离,吐出谷壳,只吃米粒,他十分惊奇,经过仔细查看,发现麻雀的喙里,上下都有齿纹,他受到启发而潜精研思,发明制造了谷砻。谷砻的诞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谷砻是用木料、毛竹和黄土等材料制成。谷砻的样子像石磨,规格比石磨大,由砻脚、砻盘、砻身、砻甑、砻芯、砻齿、砻担、砻手等部件组成,最为关键部位是砻身和砻甑,两个磨合面根据八卦纹路,分别按逆时针、顺时针方向,密密麻麻地钉满了竹片做的砻齿,用砻担推动砻甑,稻谷在上下砻齿的摩擦下,谷壳裂开米粒迸出,顺着砻齿缝隙,落入砻盘,再由砻盘口落到砻下的箩筐里。
  昔时,谷砻对农家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生活大器具,一般农户人家一户无力置办,往往需要几户农家,合伙请来“打砻”师傅,花上十几天时间,才能置好一台谷砻。儿时我在老家就看到十多户乡亲合伙请来“打砻”师傅打了一台谷砻,放在祖厝厅堂的天井右侧房,供乡亲们共用。
  砻谷是当时农家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活计,既辛苦劳累,又趣味横生。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谷砻隆隆一响,就把小孩子们吸引过来,边跳边唱着童谣:“谷砻响,砻稻谷,变大米,米饲人,糠饲猪,秕饲鸡,鸡母生蛋还主人”……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二)
  回想15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我第一次和母亲一起砻谷的情景。那天早饭后母亲挑来两箩筐满满的稻谷,让我和她一起砻谷。我脱去曾经被划破后又让母亲飞针走线缝补过的外衣,然后用谷铲一铲一铲从箩筐中铲出稻谷倒入砻仓。那金灿灿的稻谷就像一粒粒金黄的珍珠布满砻仓之中,尽情地让主人推拿按摩,翻来覆去,十分可爱。我双手扶稳砻钩担,摆开左腿弓右腿的推磨姿势,开始用劲推起谷砻,可砻却一动不动。再用力推,砻仍然站着不肯移动半步。这是怎么回事?我停下细心观察,我取下砻钩担,双手抓住挂砻钩担的方木用力向右一推,砻转出一尺多远。我又一次扶着方木使劲一推,这次砻终于转动半圈了。可为什么挂上砻钩担后,怎么使劲推就是不转?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了,原来刚才挂上砻钩担时,钩正好在我身前位置是正面顶着,这个角度你再用力也转不动。之后我用手把挂钩孔推向右侧,这一角度我用力一推,砻便转动起来了。于是,我又重挂上砻钩担,并将挂钩部位设在身子的右侧,紧接着我双手用力一推,砻就转动了。就这样一推一拉,一前一后,砻便转动自如了。母亲告诉我说,砻谷要快砻慢磨。我遵照母亲的方法,拼力地推动着砻,砻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把稻谷里的大米碾了出来。这让我想起儿时唱的一首“谷砻” 的童谣:“上山叠下山,中间立旗杆,雷公一隆响,小雨落满山”。这童谣古朴通俗,隐藏着谜底“谷砻” 的形象,仿佛是老人在对着孩子瓮声瓮气地讲述着古老的“谷砻”故事。伴着的童谣歌声,稻谷经过谷砻一砻又一砻的碾磨,金黄的谷壳与晶白的米粒就一分为二,组成黄白相间的细雨从砻口中喷洒而下,散发出醇醇的浓浓的清香。然后再用风车扬去谷壳、谷糠之后,就成了白花花的大米。
  如今,社会发展进步了,机械化的普及,我们的衣食住行变得极其便捷,再也不必为吃口米饭而辛劳地用人工推“谷砻” 碾大米了。昔时古人视之至宝的“谷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我想透过传统生活用具 “谷砻” 的回忆,触摸往日的时光,维系历史的纽带。淡淡的乡愁,可以给我们带来对过去生活回忆的乐趣。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