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为满足念小学的儿子去迪士尼坐过山车、看4D电影的愿望,我与妻在长江、闽江、珠江流域转了一圈后把中秋旅行终点站定在了性价比高的香港青衣岛。 从地铁站出来,天色暗了下来,步行去酒店经过一段窄巷子。许是在迪士尼玩得太嗨,透支了体力,我与妻低头走着,想找个店解决晚餐。看多了科幻片的儿子忽然振臂惊呼:“爸爸,看那,前面有个人造太阳!” 儿子的话让我们一愣。顺着儿子所指,我们发现一轮中秋的满月在巷陌里穿行,像一个粗心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青衣岛是个海边小岛,据说因盛产青衣鱼而得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青衣岛在东南填海区建成“葵青货柜码头”,岛内人丁开始兴旺起来。青衣街道很窄,大部分仅能容两部小车擦肩而过,不少区域还是单行道。不过,路面相当整洁。盲道设有声像提醒,红绿灯处有孕妇儿童步行延时标志,每个路口都有禁烟与灭火小设施,人文环境建设相当细心周到。 香港的老人大多退而不休。他们认为蜗在蜗居里等死,不如跑在马路上观景。因此,不少景点的志愿者服务处、杂货店、公园环卫车与城市小巴士驾驶室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经年的海风在他们脸上刻出一道道标记,迎着月光的脸皱折荡漾,颇像内地劳动者公园的雕塑。而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与乐观则像极我故乡的老人。 作为香港居民,他们无疑是这座商业大都市劳动大军中特殊的一支,或许正是他们让跑得太快太急太浮躁的香港舒缓了下来。 老人们开的小巴一次可容纳十五六人,基本是短途。而乘客大都是出门买菜、走亲访友的老头老太,以及来自内地不熟悉路况的游客。对于游客们频繁的问路,老人们不紧不慢,不厌其烦地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回应。对于老司机而言,即使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他们也不会休假。他们的子女大多在海外,害怕孤独的他们选择在BUS上过节是最好的安排。 从面馆出来,月色渐浓,巷子里月光灯光交织,在古老的青石板上铺成一缕缕淡淡的白,如雾如镜如霜。逼窄的巷子,老旧的牌楼,促狭的月光,三三两两的行人,行色匆匆,各自走着各自的路,各自回着各自的家。 晚上八时许,我们回到住处。妻拉开向海的窗,一帘月色扑面而至。青衣山月色朦胧,山腰山顶山脚,到处都是龙腾虎跃的霓虹。悬在九天的满月在摩天楼宇间嬉戏,在静谧的海滩流连,与东方明珠的每一寸土地做着追逐亲吻的游戏。 窗外能清晰地看到葵青码头。码头上支起的龙门、浮桥、货船,以及货船上的人影。海面上商船悉数掌灯,星星点点,明灭交错,游移往复,突然一声嘶哑的汽笛,像一场情人的告别。 繁华的街,静默的城。青衣岛的中秋,夜色微凉。汽笛与钟声不时于耳畔浅吟轻唱,如东方明珠的呼吸。我们一家三口在窗台泡好茶,饮着一碗月光,聊着旅途感受。妻说,在迪士尼与硕大的“米老鼠”合照,会想起上海,以及在上海看歌剧的某个精彩桥段;我说,在尖沙咀闻香木树的香,吃内地产的月饼,会记起在福州三坊七巷陪父母过中秋的某个瞬间;儿子说,在维多利亚港看“名人雕像”会,以及香港科技馆看中国造、世界造各种原型“发动机”会想起深圳“世界之窗”。聊着聊着,便聊到香港明星奔跑在内地的飞机上、高铁上,赚着内地的钱花在巴黎的时装店里…… 我们聊的最多的还是那些忙碌在月光下的香港老人。让他们最欣慰的,莫过于离开祖国怀抱150年后的今天,看到子女们对故乡对祖国情感的回归。老人们曾是异乡故土的标签,是儿女停靠的“大月亮”,在中秋夜照亮儿女回家的路。而在他们的心里,他们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中国民族”才是故乡,才是吸引他们这轮小月亮奔跑环绕的超级大月亮。就像我们梦里总浮现儿时光着脚丫,在洁白如练的打谷场上追赶月亮的影像,而背后追赶我们的俨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月亮,大月亮;青衣港、青衣山、青衣巷;我们所见的圆满与和谐其实皆是月色,它不止存在于中秋,也存在于我们关于幸福的另一种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