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座舱的逐步推广,软件定义汽车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加入软件付费行列。软件付费到底合不合理,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的确开始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反感。 前不久,一些品牌因推行后轮转向功能、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等付费订阅服务,引发了舆论质疑。在以往的消费概念里,这些都属于功能性配置,属于购车时一次性买断,假如硬件已经预埋好,就应该免费使用,付费购买无异于割韭菜。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车辆搭载的付费软件只会越来越多。一方面,特斯拉这个“榜样”已构建了FSD付费、OTA付费升级、高级车联网三大软件付费模式,并卓有成效,预测到2030年,其软件订阅服务收入有望每年超过160亿美元。另一方面,嗅觉敏锐的车企已悄然改变底层商业逻辑,逐步由单纯的制造商变成运营服务商,“硬件+软件+服务”的新型销售模式正在全面兴起。但是,付费软件的边界似乎并未界定,哪些是标准配置,哪些需要付费“解锁”,解释权都在车企手里,用户仍是被动接受者。 智能化越来越普及,车辆会不会变成付费软件刺客?一旦软件出现大面积瘫痪,品牌能相应地赔付用户吗?未来的一切仍不可知。 (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