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古韵里的腊月风情
【发布日期:2023-01-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聂难】
  腊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正值一年的岁尾,又是寒冬。古代很多文人对腊月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从中可以探寻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辞旧迎新的喜庆画面,以及迎春接福、人寿年丰的美好祈盼。
  腊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月份,天地寒肃,朔风劲吹。唐代姚合的《咏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腊月大雪图:“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唐代李中《腊中作》:“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呼啸的北风,鹅毛般的大雪,泉水冻成了石头,穷人像虫子般躲进茅屋里进入冬眠,只有富贵人家烤着炭火,享受着温馨滋美的生活。边塞的腊月更是奇寒无比,简直滴水成冰。唐代岑参《冬夕》道:“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大风夹杂着霜雪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旁边也了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时光走进腊月,离春天就不远了。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唐代韦元旦的《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帝都长安腊月迎春图,诗云:“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每到这一天,人们要添买糖瓜,以祭灶神,祈神保佑来年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广为流传:“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送君醉饱登天门,乞求利市归来兮。”全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祭灶祈求合家平安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佳节倍思亲,腊月使团圆的家庭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氛围,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则充满难耐的相思。“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这是唐代戎昱的《桂州腊夜》,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宋代赵长卿的《鹧鸪天》云:“宝篆龙煤烧欲残。细听铜漏已更阑。纱窗斜月移梅影,特地笼灯仔细看。幽梦断,旧盟寒。那时屈曲小屏山。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腊月,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思乡曲。
  古韵里的腊月,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酵,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在寒冷的腊月里,围一盆炭火,煮一壶香茗,仔细品味古韵里腊月风情,别有一番风味。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