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木兰溪:国清塘濯缨池塘之源头活水
【发布日期:2023-02-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俞宗建】

  据《朱熹集》《朱子语类》《文雅堂》等载:朱熹于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春夏间游学莆田,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闻道近半年时间,有感而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九首诗文。其中《观书有感二首》脍炙人口,广为咏颂,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探求史实,笔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和游学地进行实地访问调查,查阅史料,归纳梳理,甄别考证。历时三年撰写《朱熹半亩方塘考》专著,于2018年11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从“实物文献”“方志史书”“朱熹行踪”等10个方面宽思维、多维度地深入探究,得出全新的考证结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即“濯缨池”。“濯缨池”原名“姑青池”,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麓,与唐代人工开挖的国清塘之水相灌注。池上有观书亭,系宋时慈善家黄石姑青人林回年(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所构。

▲莆田黄石国清山(谷城山)国清塘之“濯缨池(半亩方塘)”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国清塘,唐贞观中置。
  《宋志》载:塘深六丈(深约20米),阔五十丈(国清塘至宋时湖面阔约166米)。
  一、国清塘开凿时间——唐贞观五年(631年)
  据清代廖必琦《莆田县志》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631年)凿。
  二、国清塘开凿位置——莆田黄石国清山(又名谷城山、城山、青山)麓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城山,在壶公山南麓,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亦名青山……,下则国清塘在焉。……
  三、国清塘名称由来——古有国清山,唐贞观五年在国清山下凿塘,因此而名国清塘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国清,亦名姑青[国清塘(大塘)含濯缨池(小池塘)]。古有国清山,唐有国清塘,宋有国清里。国清塘和国清里皆因国清山而名。
  四、国清塘“濯缨池”位置——国清山西麓、宋慈善家横塘姑青人林回年横塘别墅前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国清,一名姑青,唐时(唐贞观年间)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为其族叔林回年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文中称‘横塘别墅’)濯缨池。”

  五、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来——木兰溪
  1、据明代林登名《莆舆纪胜》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按:濯缨池位于黄石谷城山西麓之国清塘旁,是水与国清塘相灌注,国清塘包含濯缨池,故“濯缨池”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林回年,姑青人,国清里横塘今黄石七境下庄村人),与木兰溪水(源头活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观书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2、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林氏(林回年)宅“濯缨池”。
  国清,一名姑青,唐时所建,今林氏宅濯缨池,是水(国清塘半亩方塘之水)与木兰陂(木兰溪)相灌注(源头活水),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3、据清代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