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千年莆仙戏绽放绚丽之花
【发布日期:2023-02-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今年春节,莆仙戏传统剧目《踏伞行》首次在举国欢庆的春晚大舞台上亮相,莆仙戏名角黄艳艳和吴清华献演了《踏伞行》精彩片断,为全国亿万观众呈现了“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神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魅力。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郭汉城评价:“莆仙戏的价值不是用别的可以补偿的,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赞道:“美得令人窒息的艺术”。


  莆仙戏是极富传奇色彩,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据最早的文献《景德传灯录》里的记载:“名僧宗一,南游莆田,县排百戏以迎”。在莆仙民间,莆仙戏的起源一直有一个说法,是源自唐玄宗的梅妃。相传梅妃入宫的时候,他的哥哥一同入宫进觐,获封为国舅。他回莆田的时候,唐明皇就赏赐了一部“梨园”带回家乡欣赏。由大明宫的着名的乐师雷海清受命带着宫廷的戏班,不远千里来到了莆田演出,于是,宫廷教坊歌舞就传播到了莆仙地区,进而演变成为了莆仙戏。因此,莆仙戏有着“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这也就是民间流传的莆仙戏的起源。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当代。它融合了盛唐霓裳羽衣雅乐以及各种民间音韵,古朴优雅,歌舞并茂;至今仍保留不少宋、元的音乐元素、古老剧目及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源流中珍贵的艺术结晶。千百年来,莆仙戏一直演绎在这个只有一种地方方言、360多万人的莆阳大地上。20世纪50年代初,兴化戏更名为莆仙戏。新中国后,莆仙戏得到全面发展,数度晋京演出,1959年国庆10周年,莆仙戏第一次晋京献礼,《团圆之后》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剧组成员。《三打王瑛》参加人民大会堂落成开台演出,剧组受到了周恩来、彭真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二县大力发掘、整理传统剧目,抢救古老的剧种,挖掘莆仙戏古老的手抄本八千本之多,传统剧目约五千左右,是全国现有保存古老剧目为数最多的,古老剧种的形态保存亦较完整。莆仙戏古剧目《目连救母》从宋代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属于濒危剧目,是中国戏剧的“不祧之祖”,被尊为莆仙戏的“戏母”,其中保留了莆仙戏最古老丰富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菜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此剧在全国各地早已失传,惟独保存在莆仙戏里,900多年来历演不衰。莆仙戏《杀狗记》之《元春牵狗》片段是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一,在当代莆仙戏中仍有演出。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着名戏剧理论家刘念兹说:“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木偶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表演艺术,并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莆仙戏有极为独特的仪式,每一个戏班都奉唐代乐工雷海青为戏神,又称为田公元帅。按凡例,新组建的戏班必须去瑞云祖庙请香火,举行落棚礼。据地方史料记载: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唐玄宗追封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被莆仙戏剧界奉为“戏神”,莆仙戏各戏班及民间众多宫庙均有供奉。戏班新戏开台都要先演《田相公踏棚》。
  莆仙戏有独特的唱腔。莆仙话是莆田、仙游二个方言地区特有的一种方言,有360万莆仙人使用,被喻为“中原古汉语活化石”。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莆仙戏音乐来源集歌舞百戏音乐、唐宋大曲、声诗、词调、吴歌楚谣、鼓子词、缠令、缠达、唱赚、诸宫调、本地木偶戏、道教、佛教、民间音乐之大成,融合了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等。用莆仙话演唱的莆仙戏,声腔极为独特,又称兴化腔。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感觉。莆仙戏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相传莆仙戏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莆仙戏使用伬胡、四胡、筚篥、八角琴等特色乐器。更有“石狮压鼓”演奏技法,其演奏技法视情节需要调换位置,改变音色,极具特色。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其独特与高难度的步法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要求头、身、腰的相互配合。步法分有:三步行、摇步、拖步、桃步、云步等。旦角的蹀步、“千斤坠”最具特色。丑角的“七步遛”风趣滑稽。莆仙戏的“手法”包括指和臂两个部分,表演时要求随眼转。指法有姜萼手、香橼手、兰花手,虎爪手、龙爪手、梅花手、啄手等,都颇具特色。手法的样式科名很多,称为顺花、反花、照手、拟手等手式的不断变化去表达各种含意,如簇手、拱手、分手、拆手、拼手、推手、脱手、括手、扣手、波浪手等。莆仙戏的肩部动作也很多,有旋肩、车肩、荡肩、放肩、蹑肩等。60年代初,莆仙戏着名艺术教育家黄文狄把《莆仙戏传统科介》编述成书,对莆仙戏各行当别具特色的表演程式,如生角的“抬步”、“摇步”、“拖步”,旦角的“蹀步”、“摇步”、“千金坠”,净角的“挑步”,末角的“老步”,丑角的“七步跳”等以及各行当的精湛扇法、肩功,全部以图解方式做了精确的描述。获得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好评:“莆仙科介,传统芬芳;有图有解,新见发扬。斯编荟萃,生旦净丑;形态不同,风神富有。后生苦学,高峰能到;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莆仙戏各种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由正生、正旦、贴生、贴旦、靓妆(净)、丑、末7个角色组成,俗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角色 ,亦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又吸收了其他剧种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八仙”外加副生、四旦(花旦),多至十至十二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仙戏脸谱以其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着称于世。脸谱的造型是根据剧中人物的品质、身份、 地位以及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而把眉、眼、鼻、脑门、脸纹加以夸张、变形、美化,以不同的具有表现力的图案谱式,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同人物。脸谱线条粗犷,图案鲜明,用色只有红、白、黑三种。民国初,受其他因素和外来剧种的影响,莆仙戏脸谱逐渐增加,色彩也加上绿、蓝、金、银诸色。流传下来的莆仙戏脸谱有300多种表情各异,画法独特以“包公脸谱”为例京剧包公脸谱“黑脸顶新月”莆仙戏包公脸谱“黑红白脸,两颊日月”寓意“日断阳,夜断阴”二者明显不同。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戏坛涌现出一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很强的剧目,有30多个剧目省级以上汇演中获得头奖,其中《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江上行》等分别荣获国家级最高奖。《踏伞行》《春草闯堂》等剧目先后获得“文华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戏剧大奖。《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三个优秀的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的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莆仙戏《团圆之后》,1959年,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引起轰动。收入《当代中国十大悲剧集》。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之改编成同名戏曲电影,并获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等国家级奖项和荣誉。莆仙戏《春草闯堂》,1979年参加国庆30周年晋京献礼演出,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被全国600 多个剧团移植排演,收入《当代中国十大喜剧集》。莆仙戏《新亭泪》,1982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剧本奖,1986年应邀晋京演出,被誉为“开新时期历史剧创作之先河”。2019年,由中国评剧院改编为同名评。莆仙戏《状元与乞丐》,1981年应邀晋京汇报演出,1982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剧本奖。被全国300 多个剧团移植排演。莆仙戏《秋风辞》,1986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被誉为“历史剧制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收入《当代中国十大悲剧集》。莆仙戏《江上行》,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周长赋荣获第十一届“文华剧作奖”。莆仙戏《踏伞行》,2022年9月,《踏伞行》荣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还先后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第三十五届田汉戏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年度十大重点扶持剧。
  莆仙戏涌现了一批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着名剧作家。2008年,黄宝珍、朱石凤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王少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谢宝燊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吴镇勋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0年王少媛喜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郑仁森荣获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2021年黄艳艳荣膺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化艺术)。着名剧作家有陈仁鉴、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杨美煊、朱国福、祁宗灯、柯如宽等,还有新秀姚晓群等,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目,特别是新编的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中国都独树一帜。
  “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莆阳大地村村有戏台,一村有戏,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扶老携幼,赶场看戏。独特的莆仙戏造就了莆仙二地老百姓独特的看戏文化。莆仙男女老少都喜爱看家门口的莆仙戏,每逢庙会、节庆,甚至祝寿、考学等,都会请莆仙戏剧团演出。品一曲千年南戏,赏一席文化盛宴。千百年来凭悠扬婉转的唱腔道尽万千苦乐事,唤来十里八乡人,演者入戏,观者动容。
  在乡村“乡风戏俗”的几千座戏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据不完全统计,莆仙大地上有12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3500多人,他们常年走遍村庄戏台,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同时,在传统大戏演出前加演现代文明小戏,年演出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仅一个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需求。戏演久了,戏迷就笋一般冒出来,遍布村巷邻里。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其旺盛的生命力,为莆仙戏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资源。2006年,莆仙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文化遗产,莆田市人大探索了莆仙戏传承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市政府通过各项资金开展莆仙戏扶持,为传统戏曲提供保障。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与升华,莆仙戏在莆田、仙游等兴化方言地区兴盛不衰,她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之中,绽放绚丽的戏曲之花。              
  (根据有关莆仙戏史料整理编写)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