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有座闹春的城市,热闹的元宵此时才渐入尾声。这里的春节,一年两度;这里的元宵,一月欢腾;这里有独特的语言,文化,习俗,从正月初六开始,这块土地上的村庄轮流会有不同的方式闹元宵,更体现了祖辈手艺人的技艺传承,这里是莆田。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应该是临近过年时,和爷爷奶奶一起做的各种小吃:红团、番薯起、豆丸……而到了春节,便在家人陪同下,四处逛元宵看热闹:涵江霞徐的大红团、延宁的妈祖蔗塔、集奎的冲花、镇前的打铁球……流传于莆田民间的非遗饮食和乩僮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疫情放开后,在开街、开市、开河等开春的号角下,人间烟火气息似烟花般升腾,莆仙大地的元宵更是热闹非凡。热闹的背后,凝结着无数手艺人智慧和劳动的成果。春归大地,渐渐淡下来的年味背后,捧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手艺之道》采访录,思绪良多。 以艺懂史 以籍悟道 张泉的《手艺之道:18种觉醒与新生》里,作者选择的18位受访者都是有地位、有身份、有名望的艺术家。他们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草根手艺人”,更多的是能发出声音、掀起浪潮,有国际化视野、多元开放思维,具有话语权影响力的艺术家。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我之深处”侧重家族品牌继承人的创新历程,如日本陶艺家安田猛、茶筒世家八木隆裕、苏州缂丝厂原厂长王金山等。王金山因在古小说中看到的双面绣等针织技法而与绣结缘,甚至钻研出两面全异的缂丝工艺,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令人惊叹。 中篇“设计的尺度”围绕独立设计师开展探讨,如致力于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吕永中等人。吕永中在不同的身份和领域中将设计当作一种生命的本能,他以木为聪,取半舍满,将“半木”作为设计思想,在当代设计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哲学,处处透着精巧构思。 下篇“重塑公共生活”则探索手艺革新的突围之路,如饮食文化策展人欧阳应霁等,致力手艺跨界与传播。张清渊先生既是陶艺家,又是教育家,他在短短十几年间将台南艺术大学打造成亚洲陶艺教育的中心之一,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创作者。 书艺美学 暗香幽远 爱书之人,不得不将目光停留在吕敬人先生的访谈中。现今书籍的装帧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书籍的功能不仅仅在于阅读,甚至扩展到受人喜爱的家居软装,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书房、书墙。人们对书的需求,推高了对书籍的需求。 吕敬人将书籍分为三种,一是复刻,如古籍的复制,不能动文本,保持原汁原味;二是商品,注重流通与便捷,除封面的商业设计外,印制方面需要压缩成本;三是艺术品,不计成本,以设计为核心,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让设计语言帮助提升书籍内容,此类书籍成为当下的特装书籍。 最早接触的特装概念是硬壳精装,在书籍的封面上做文章,包括带函盒礼品书、布面硬壳书、皮面或仿皮面的精品书;在装订方式上做文章,如线装书、毛边书等;在书口做文章,如书口喷绘、喷金粉、激光雕字、镀金属光泽……甚至为了市场,做起了限量、定制、签售等。 吕敬人提出现代设计书籍需要矢量化研究,分析各种大数据的层次,通过横向轴和纵向轴的对比,尽量容纳各种信息,这是对书籍个性化、创新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然而,作为人教社曾经的教材整体设计艺术总顾问,吕敬人团队对待书籍设计的审核又过于宏观和不严谨,需引以为戒。 传承 凝聚 突破 超越 张泉的这本访谈是历经9年走访而创作所得,这些访谈里,总有些关键词不时闪现于脑海。手艺的传承、文化的凝聚、瓶颈的突破、创新与超越,这些都显得非常关键。正如安田猛提到的“中国人应该认真探索自己的文化,确切地说,是重新探索。”非常适合当代青年朋友。 祖先留给我们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是融于我们血脉的源,都是我们前进的根。纵观当代,有多少年轻朋友愿意师承先人,又有多少年轻朋友习得当中一二,更有多少年轻朋友甚至崇洋媚外。当中外文化交汇时,我们年轻朋友是否能做到吸收彼此再输出,能推动文化的“进化”。 关于突破瓶颈期,我喜欢书中菱田贤治说的“只能动手去做,换一个方向再尝试”;喜欢书中伊格拉·露西娜·奥帕拉的“时间长了,我会学着如何调整技术的限制,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表达想象。我积累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创作,通过调整这些方法,我总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而这些结果又常常能让我自己感到非常满意。” 我愿把自己当成工作中某个领域的手艺人,克服焦虑就内卷,以匠人之心、“安、专、迷”精神去探索,耐住寂寞,在悠长的时光中修炼,在创作中融入自我。我愿把自己当成家中某项传统、某种家风的“手艺人”,潜心将这股“风气”传下去,例如阅读、藏书、手工,用坚持影响家人。 漫长岁月,可能我们会因为时间不充沛而放弃一些事物,但却不会简单舍弃对手艺的深厚情感。作为莆田人,我更希望那些传统文化融入文脉,在时代前行中提升、超越。当我们老了,子孙们仍会笑着做红团、跳傩面舞……在每个动人的春天,让热闹的莆仙文化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