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是我国仅次于孔孟的第三位儒学巨匠。他礼佛、尊道、崇儒,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构建了以“天理”为本原的哲学体系,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不择细流,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的一代首领。先贤陈寅恪曾赞其“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声言尊孔辟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濡染。与儒教之宗传,合而为一”。誉称“史学四大家”的一代宗师钱穆也指出:“朱子……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宽宏,……积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确实,以朱熹领衔的“闽学”,汇聚了各学派的精华,发明义理,经世致用,使儒学浴火重生,造就了近古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思想飞跃,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始终是发展变化、有顽强生命力的,它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儒家理学即“闽学”与其他学说较短量长,和而不同,切磋琢磨,砥砺共进。当今,对朱子理学的深入探究,使之精华融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必将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江西婺源。南宋集理学之大成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我国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巨人,他常与儒学圣人孔子相提并论,誉称“朱子”。后人赞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朱熹去世后,被谥为“文公”,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钱穆大师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者堪与伦比。”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1160年11月至翌年3月,31岁的朱熹专程来“文献名邦”莆游学、考察。这是朱熹十余次到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莆阳宋代的教育、科举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可谓全国翘楚,名家迭出。其中“南夫子”林光朝主持的红泉书院等名闻天下。正如宋莆田邑名相陈俊卿在《艾轩祠堂记》中赞扬道:“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实作成之也。”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也盛赞:“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认定:“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其盛矣哉!”明代状元、邑人柯潜在《蒲弄草堂》诗中赞叹曰:“艾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茅堂向蒲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