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家乡的影子
【发布日期:2023-03-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永寿】
  那天,晚霞余晖暖暖的,高红约我到家乡美丽的平海湾,寻找50年前的影子。两鬓斑白的我,兴奋得如少年又蹦又跳。在沙滩上,两双饱经苍桑岁月的手,紧紧相握在一起。她深情对我说:“50年前的今天,我们高中毕业的那个晚上,相约到师中贞吉亭,月亮躲在云彩里,看着咱俩含情脉脉地对白,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二天你就背着行李,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望着你远去的背影,我为你祈祷,为你流泪……”
  回忆当年我们就在这沙滩手拉手漫步,哼着《红灯记》中的京剧小调,你夸我穿一身兰色中山装很有革命斗志,我赞美你梳着一根李铁梅式乌黑辫子美到醉人。我们谈论人生,描绘未来,还为时局担忧。我们边说边走,走到海岸边师中贞吉亭的那棵老榕树下,她就是咱俩的证人。
  当年一片白茫茫的沙滩,连着海岸渔民家的一座座小平房。现在海岸边上修成一条观景的岸堤,和宽阔的水泥路。海岸边的渔民人家,一座座小房屋早变成一栋栋的别墅。师中贞吉亭不见了,那棵老榕树,已被高楼林立的新农村民宅围在中央,成了风景树。
  当年平海湾波涛汹涌,风沙飞扬的惨景不见了。月光映辉着宁静的海面,映入眼底的是一栋栋别墅,一排排高楼大厦,披上节日的盛装,五颜六色的倒影,随波逐浪,炫耀光芒;远方一排排海产品养殖杆,在月光下随浪起舞,荡起欢乐的赞歌!
  高红你还记得吗?咱俩当年就在“船头桥”旁,甜言蜜语。那老桥是用木头架起来的,有3米多宽,用沙土铺垫路面。那老桥的影子在脑海中犹存。记得当年那个年代,平海朝阳山下常驻兵营,周边几个村,时常进驻野战部队。“船头桥”狭窄的桥面,有时挤满了来往的军车和人群。这座简单的木桥,是平海人民公社通往莆田县城的唯一通道,虽然差又乱,但印记着那个年代家乡交通路桥落后的历史。这座桥我不知来往过多少次,车轮滚滚,路边行人一身灰尘,一幕幕场景浮现眼前。
  如今“船头桥”,宽阔的桥面,夜灯连接平海湾金色沙滩,桥面上南来北往的轿车,川流不息。当年木板泥车、马车、独轮车、手扶拖拉机、三轮自行车等运输工具,早己载入史册。
  临近午夜,我们不觉疲倦,登上了火石山日月公园。月光下民俗文化堂显得几分幽雅;秀屿区书法家文化墙嵌着一幅幅书法作品,熠熠生辉。这里再不是五十年前,山脊地瘦,林稀山秃,鬼神泣的火石山了。
  火石山历史文化悠久,家乡祖山。早在宋朝时期,黄氏岱山境的祖先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垦山屯田,养育后代。其他姓氏零星来之,共同开发和繁荣了火石山。明朝戚继光入闽进平海卫抗倭寇屯兵扎营火石山脚下。古时火石山一直是兵营要塞,1962年,千名解放军驻扎火石山,敌机空袭百姓,解放军在火石山开炮击落一架战机。
  火石山下的山星小学是我们的母校,至今记得当年用虚空亭的庙舍当教室。现在学校有两幢高楼和宽大的运动操场。我们那年代初中文化在村里就是文化人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水平提高了,大专、本科生几乎户户皆有。研究生,教授层出不穷,从这里走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成为国之栋梁。现在就连老阿公、老阿婆也会说普通话了。电视、网络户户通,手机普及化,微信也会发。“吃瓜群众”“吐槽”“打酱油”“喷血鸡”“撒狗粮”等网络语言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午夜的火石山顶是个天然氧吧。夜幕中眺望家乡,一派灯火辉煌,生机盎然。火石山有生命之灵,她能记得家乡的历史变革,她渴望家乡人民世世代代能幸福生活。当下国家正在推行城乡结合,打造美丽乡村,优化环境。火石山正在打造半城半屯半红尘旅游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将注入火石山,将变成美丽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星光闪闪下,一幅幅崭新壮观的乡村画卷映入你的眼球。
  不知不觉,又过了几个时辰,平海湾的潮水又涨起来了。远处传来大浪滔滔的呼啸声,如同奏响新时代的欢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