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来就发表《朱熹观书诗小考》认为:“笔者的看法是,这首诗实际上是朱熹哲学思想的一次演变的产物。”“至乾道二年,自以为悟出一个道理,甚至与程颐某些说法相违也在所不顾。所谓观书有感,即指此时朱熹用他顿悟的观点,重看《中庸》《孟子》,觉得一通百通,无往不利从而产生的不无得意之感……观书有感诗,反映了朱熹乾道二年中和思想的第一次演变。”陈来,当代着名学者、着名哲学家。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朱熹研究会会长等职。 继而,1987年,刘仲宇教授对这一议题作出更为成熟。明确的判断。他在当年《北方论丛》第3期发表的《朱熹思想转变的写照——〈春日〉〈观书有感〉诸诗略论》指出:“朱熹的诗作中,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要数《观书有感》和《春日》了。……这三首诗形象地记录了朱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变,宣告了他由出人佛老到服膺二程理学。”“可见《春日》《观书有感》诸诗当写于庚辰冬数月后的春季,亦即绍兴辛巳(1161年)春。”“十余首诗,正是他记录当时思想转变的一束组诗,……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转变完成的一个宣言,也是一个总结。”刘仲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中心主任、主攻宋明理学,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原《宗教学研究》编委。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导郭齐也持同样的认知。他认为,朱熹在这个时期写作了一系列言理诗,可见其思想变化。 2000年5月,束景南教授在说明朱熹写“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时(1161年春),也认为:“始悟‘主敬’思想,有源头活水诗自咏其思想飞跃。” 2011年出版的《朱子文化大典》中,有学者也认为:“30岁那年,……可以说,此时的朱熹正是在转向的关节点上。” 2018年5月1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翟奎凤在《光明日报·光明论坛》发表长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认为“《春日》这首诗……反映了思想转变后,他对儒学大道的理解、体悟与欣喜,因此这首诗也是其心灵和生命境界飞跃的华丽绽放……”反映朱熹“心灵和生命境界翻转提升的作品。” 以上这些史料记载,时间跨度近40年,十多位专家学者,包括2位已经去世的学术大师的论述,充分说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朱熹“三十二岁”时,已经完成了思想嬗变、翩然化蝶的转化过程,成为一位能够“洒然融释”儒释道的成熟的理学家了;《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几首标志性名诗说明:朱熹在莆田完成了其思想转变,实现华丽转身,这是抱诚守真的客观历史真相! 但“半亩方塘”在何处?曾经有过林林总总的多种说法,经过莆田市学者俞宗建等人认真的史料寻觅,以及实际田野踏勘,现在可以确认:“半亩方塘”就是莆田黄石国清塘的“濯缨池”,其“源头活水”,就是奔腾不息的木兰溪! 作为中华民族举足轻重的文化巨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朱子,其在莆阳的所作所为,对于学界重新认识莆田,一定会有较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对于提高莆田的知名度,以及百姓的文化自信力,助力莆田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很大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