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莆田市文学院、莆田市作家协会邀请《福建文学》石华鹏、杨静南、李锦秋三位老师作文学专题讲座,吸引莆田作家、文学爱好者230多人次到场聆听。 石华鹏,现任《福建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海峡文艺评论》主编、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他从1998年开始写作,在《文艺报》《文学自由谈》《文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小说、随笔300余万字,出版随笔集《鼓山寻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大师的心灵》《遇见》,评论集《故事背后的秘密》《文学的魅力》《批评之剑》等,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新人奖等。石华鹏老师作了题为《自媒体时代文学写作需直面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他认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三观”的改变,小说的思维模式、时空观、真实与虚构观等也随之发生改变,小说家不得不重新掂量和思忖小说内部的思维、现实、时空和逻辑等。 他说,小说写作由素材到半成品到艺术,这一过程如泥制成坯烧成陶,如米煮成饭酿成酒,陶是泥的“艺术”,酒是米的“艺术”,烧制火候与蒸馏发酵促成了这一根本性的转化。同样,小说艺术的诞生因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诸如经验、技巧、才华、灵感等的参与,其过程变得既混沌模糊又有迹可循。 杨静南,二级作家,《福建文学》小说编辑。作品散见于《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山花》《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火星的呼吸》《杜媺的可疑生活》,小说入选《福建优秀文学70年精选》等选本,多次获福建省中长篇小说双年榜、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杨静南老师以《小说及其背后的精神世界》为题,从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两个例子切入,认为现代优秀的小说是与我们生命中的遗憾、失落和试图超越紧密相连的。在从原材料或者说从生活经验到小说的转化中,一个写作者的目光亦即这个写作者有没有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小说技艺方面,他以正反对比的方式,结合中西方经典作品,谈论了小说的开头、对题材的陌生化处理、对小说中人物要有爱,写出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小说个性化等话题。 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持久地写作,背后一定有着哲学和信仰这样的倚靠,同时还必须有着持久的激情。最后,他鼓励莆田的作者们要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建立起自己写作的参照体系,把一些适合自己的好书读深读透,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 李锦秋,《福建文学》诗歌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诗歌月刊》《草堂》《福建日报》等报刊。出版随笔集《平静地收获》《时光未央》《绿皮火车从青春驶过》。曾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第三届福建文学好书榜推荐图书奖等。 李锦秋老师以《现代诗歌漫谈》为题,从百年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当下诗歌的现代性探讨等方面展开,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经验,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讲座。他认为,从百年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看,西方文艺思潮、社会多层面的变化、诗人自身生存感知等,多方位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当下的现代汉诗更加突出主体意识,在语言表现、意象运用、叙事肌理把控、艺术手法使用等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特点。 他建议在场的诗人朋友们,结合各人特质,重温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史,并从阅读、思想、生活体验等的深度与广度上着手,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逐步梳理和构建起自己创作的精神谱系,助力个人写作优势的成长与发挥。
晚报记者 郭清锋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