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天尾镇象峰村枇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优化,技术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这些发展,黄永钦是绕不过的关键人物之一。 今年63岁的黄永钦,40年前,从部队退役回家后,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他发现,枇杷种植一直是家乡的传统产业,但由于观念滞后、品种老化等原因,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经济效益也好不到哪里。 为了让枇杷这一传统种植业形成规模上档次,让它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军人出身的黄永钦决定当一回“吃蟹”人,向村里承包十几亩荒地进行枇杷种植。拿定主意后,雷厉风行的他便开始吹响向荒地进军的号角:每天,他带领家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披荆斩棘,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施足基肥,种上枇杷。之后,他就按照果树栽培、果园管理等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如除草、除虫、浇水、施肥等。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果园里,枝繁叶茂,郁郁苍苍。 几年后,枇杷树开始开花、结果,于是他又忙着疏花、套袋……忙得不亦乐乎。 时下正是早钟枇杷上市的黄金时节,天气适宜,今年枇杷又是一个丰收年。日前,记者来到象峰村,但见村道两旁,家家户户的门口,一筐筐、一篮篮装满了金黄色的枇杷,前来收购的工具车、农用车停在道路两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种植大户黄永钦家中,记者看到几名农民工正埋头分拣枇杷,并给一粒粒枇杷穿上网状“外衣”,就像待字闺中的新娘,经过一番“梳妆打扮”而后远嫁他乡。 “这是‘三月白’,每公斤40元。今年我家10多亩枇杷,近700棵,总产量约1.5万斤枇杷,产值可达30多万元,除去成本,可实赚近20万元。”据介绍,“三月白”是新引进的品种,为了拓展销路,近年来,黄永钦的女儿带领象峰村村民开发电商,打造“枇杷+互联网”模式,此举一年可帮果农销售2万斤枇杷,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都知枇杷甜,不知背后苦。起初,黄永钦与其他果农一样,经历了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但他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他定期邀请市、区专家到现场指导种植技术,正是这种虚心好学,才使他成为枇杷种植的行家里手。 大家看到他的枇杷不但产量高、质量优,而且品相好,成为抢手货,纷纷向他讨教经验。每每此时,他总能做到来者不拒,言传身教。为了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广而推之,他发起成立了枇杷协会,让协会在技术、病虫防治、品种改良、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谈及下一步打算,他表示,目前自己最期盼的就是成立枇杷专业合作社,在选育枇杷新品种、日常管护、销售以及加工上能得到更多的技术指导,为做大做甜市场蛋糕再做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