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夕阳红
1.2 亿老人困于听不见的孤独世界
【发布日期:2023-04-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听不见,很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的暮年。
  中国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到了 1.2 亿。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统计,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约 1/3 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 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约 1/2 。这意味着每三位老年人,就会有一个中、重度甚至是极重度的听障患者。
  听损的危害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毕业于 2005 年的杨波是全国首届听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听力师工作十八年来,他见过太多敏感、卑微的听损老人,他们渴望交流又无法交流。
  当听不见声音,尊严、活力、社会关系和自我都一并消失了,他们还能是谁?
  以下是杨波的自述:
  听损的危害远被低估
  在我们国家,老人使用助听器的比例非常低。助听器验配率还不到 5%,而欧美国家的覆盖率可以达到 30%。来我们这咨询的听损老人,最后配了助听器的甚至不到一半。很多老人都觉得耳聋很正常,就是自己老了,而不是一种可干预的病。
  事实上,老人听损的后果被我们严重低估了。有研究证明,轻度听力损失人群跌倒的风险可能性提高了近三倍。听力损失每增加 10 分贝,跌倒风险的几率就会增加 1.4 倍。
  另一方面,信息交流对人脑特别重要。长期不交流,人的心智功能就会退化。
  即使是轻微的听力损失,大脑听觉相关区域也会减弱。听力损失意味着声刺激减少,中枢听觉处理皮质功能渐渐退化。大脑无法处理接收到的信号,进而影响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了老人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
  对这些老人来说,声音是慢慢消失的。最初听不见的是那些高频音,比如电话铃声、门铃声,最后消失的是低频音,比如敲桌子的咚咚声。
  汉语里有一些辅音会慢慢听不清,比如 z、c、s、j、q、x。相当于把钢琴上的几个高音琴键抠掉,一句话变得支离破碎。“四只狮子在草原上嬉戏”会变成“*只*子在草原上**”。
  当雨声、风吹叶子的声音听不见,老人觉得无所谓。但如果跟人打交道变得艰难,反复要提高音量,许多老人们就不愿意出门了。
  他们经常跟我说自己买东西时闹出来的笑话。售货员说这东西 10 块钱。他说 4 块钱吗?对方重复说 10 块?老人说,14 块吗?到最后对方只能用手势。后面还很多人在排队,老人心里压力很大,有些人就跟对方吵起来了。
  那些独居老人面临的孤独困境更严重。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听损的独居老爷爷,八十多了,自从老伴去世后就不乐意出门了。老人反复不停地打扫卫生,要不就是翻看老照片。今天这支花长了一片叶,明天这盆葱分了一支芽,他都一清二楚。我去过他家一次,老人就在厨房门口坐着,把今天买了几根葱数了一遍。
  很多老人字都不认识。仅有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听广播。当他们把电视声音开得更大,就接到了邻里投诉或者家人抱怨。他们干脆把声音完全关掉,否则只能听到一些沙沙声,他们更难受。
  当这些老人的交流能力和心智都受到损伤,生命力就慢慢丧失了。他们的表情不止是失落,还有一种自闭倾向,因听不清沟通也会受限,更容易产生忧郁、自卑、悔恨等心理疾病。
  除了失去陌生人社交,他们渐渐没了朋友。如果对方因为听不清反复让自己大声点,那老人也就不愿意再说话了,羞耻、愧疚甚至愤怒。他会感觉自己被外界设置障碍,甚至抱怨对方说话不够大声。
  渴望交流又无法交流,老人们失去的不只是声音,更多的还是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如果他们完全失去了跟外界的联结,不再是丈夫、父亲或者是朋友,他们最后就会失去自己。
  害怕成为家人的麻烦 假装听得见
  这些年,国外的助听器都设计得越来越时髦,五颜六色。但在我们这里,隐蔽性是第一的。当听错音要重复,听不见的话要大声,老人会有心理压力,怕被人嫌弃。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戴助听器,因为严重的羞耻感。
  百分之六十的患者都用耳内式助听器。你一看老人盯着耳内式的,或者盯着那些小型助听器,就知道他非常在意自己的耳背会被发现。
  出于自尊心,很多老人不愿承认自己听不见,尤其是爱面子的男性。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来检查听力的老人,明明结果不好,坚持说自己没有问题。老人们普遍都担心成为子女的麻烦。
  承认自己听力不行,等同于承认自己是个麻烦。很多老人宁愿假装自己听得见,也不想面对自己成为负担这件事。
  家庭冲突和矛盾在我们这里很普遍。有时候老人也确实委屈。
  我记得有个老人 62 岁,儿子儿媳都是双职工。老人一直照顾着三四岁的孙子。有段时间儿媳叫他,他总没反应,家人怀疑他听力有问题,但老人又不承认。直到一次孙子不小心摔了,坐在地上哭。公公玩着花花草草,完全没发现。这事之后,媳妇非得要公公配个助听器。
  我看得出来老人很受伤,活没有做好还落下埋怨。他害怕的是子女对他能力的怀疑和责怪。子女一说,“你这耳朵不配不行了。”老年人说,“我不要”。
  一般情况下,子女的语气就会越来越重,老人的头越来越低,就像做错事情的小学生。
  依从性为何如此之低
  在我们国家,从患者听力开始出现问题,到真正验配上助听器的时长平均是7年。这说明助听器的普及率太低。实际上,90% 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当声音丢失的时间过长,耳蜗需要训练才能重新适应声音。只有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每天刺激听神经,它们才能保持一定的活跃度。
  保障助听器的效果也需要一定要求。包括说话者最好慢一点、当面说且表达清晰。
  很多老人跟我说,助听器戴上去不像老花镜效果那么直接。有时他们还是听不清别人说话,只不过声音大了而已。当效果不如预期,落差太大,老人就会把助听器放在床头,再也不用了。
  老人的习惯养成也是个问题。助听器具有依从性,每天必须戴 4 个小时以上,才能锻炼到听力神经和大脑皮层。但很多老人只在有人说话时候带,没人说话时就不带。这就很不利助听器的使用效果。
  价格也是助听器普及率低的重要原因。现在在一二线城市,助听器的价格大概平均七八千。一般年轻人都会瞒着老人价格,不然老人会拒绝使用。对很多农村老人就更难了,最便宜的助听器一般是 500 块钱,农村老人也确实买不起。在我们这,城市使用助听器的比例大概是 30%,农村地区的使用率甚至还不到 2% 。
  对农村老人来说,听不见都不是生活质量问题,而是根本性的温饱问题。
  那些最终购买助听器的,是因为听损会影响他们卖菜。农村老人收入普遍很低,也没有养老金。菜市场杂音大,他们听不清楚顾客的声音,无法交易。有些农村老人过来店里调配助听器,我发现上面全是泥巴。他们解释说自己每天都去地里干活,去菜市场买菜,导致助听器都沾上了泥巴。
  寻回生命中最重要的声音
  我们也遇见很多积极使用助听器的老人——这取决于老年人对待衰老的心态。有许多六十多岁的老人,还是很希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听损会冲击他们的这种自我定位,阻碍他们在晚年发挥生命热情。
  前几年在北京,我认识一位教学钢琴的大学音乐教授,对方在 50 岁左右开始听力不好,戴过助听器,但效果非常差。毕竟钢琴声有低频也有高频,对每个音节的准确度和分辨率难度都不低,这对助听器的要求更高了。
  之后他的听损越来越重,但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钢琴生涯。戴上助听器后,他又可以教别人弹钢琴了。当时他的神情看起来就快乐了,眼里有光了。
  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他的成就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基于钢琴声。失去了听钢琴的能力,就是失去这一切。
  我还认识一个会计师,也是六十多岁,我记得当时都 20 年前了,他家的饮水机都是八千多的。他为了跟客户打交道才戴上助听器,重新上岗就业。他就是需要证明自己的职业价值。
  考虑到手术风险,做人工耳蜗的老人一般不超过 70 岁。我认识过一个老太太,戴助听器好多年了。 91 岁那年,普通助听器已经效果不够了,她坚持要做人工耳蜗手术。我们经过详细的评估,最后给她做了手术。
  她属于那种很活泼的老人,社交圈非常广泛。她不想因为衰老失去原有的生命状态。这个老太太不服老的心态特别打动我。
  我遇到一个拉二胡的老先生,发现自己听力有问题之后,他说自己特别想要听到二胡的声音。他后来调配助听器时还带了把二胡。调配过程中,他一直在拉二胡,声音哪里不对再重新调配。调了四五遍后,老人终于说,这个声音已经接近我记忆中二胡的音调。
  他说,如果失去二胡的声音,他的生命也差不多消逝了。衰老不能打消一个人对自己所爱之事的渴望。   


  (丁香)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