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星鼓韵俏枫叶
【发布日期:2023-04-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今闲】
锣星,姓名陈文星,常泰里岐尾人,与抗日名将陈文杞乃同村、同姓,同宗,同房,同一厝巷居住,但是,锣星的名字却鲜为普通人所知。
不过,“锣星作为艺名,在莆仙戏曲老一辈人中,却是如雷贯耳,而在上了年纪的莆仙戏迷中,大家都称他“鼓头星”。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名字若与其手艺或行当相联系,并且广为人知,而他的真实姓名反而被淹没,那么这个人必是行家里手,业内翘楚。
锣星便是如此。在锣星的家乡常泰里和莆仙戏剧界的老艺人中,有时人们还会给他不无敬重的绰号,曰“教主”,或“元始天尊”。我们如果把陈文星与陈文杞连起来,一文一武,或可以称之为“岐尾双雄”。
常泰里便是现在的常太镇,而岐尾原是枫叶塘附近的一个村落,起初这里的行政区划是“枫岐乡”。因建东圳水库,这里的人都移民到东青、东太、照车各村,也有部分迁出常太。在常太镇的东青、东太,照东各村,随便问个年纪较大的老人,大部分都知道锣星或鼓头星,并且总会赞叹有加,引以为豪。
人们也许可能认为陈文星与陈文杞是兄弟辈,这有点靠谱,但事实上却是错了。岐尾陈氏的辈份排字确实有“天文玉应现”的顺序,但是陈文杞原是“天”字辈的,比陈文星高一辈,应算从叔。陈文杞的父亲育有二子,老大陈天魁、老二陈天杞。陈父全力培养两个儿子读书,以求仕进,觉得以“天”字行世,有点俗气,不利成才成名,于是就把孙辈的“文”字调上来,把天魁、天杞改成了文魁、文杞,如此这样一来,却不免让人容易误认文杞、文星是同一辈份了。
莆田着名人士陈长城先生着《莆田县近百年名艺人名录》一文,因是“名录”,故对陈文星记录极为简约,现照录如下:
“陈文星,枫叶塘岐尾人,从略七五学鼓,得其真传,为人质朴,虽名噪一时,亦让恭自守。1959年病故,享年七十有七。”
文词虽简,然亦是以让人遥想这位名艺人的神韵风采。
在杨美煊、陈纪联二位先生所撰《莆仙戏人物谱》一文中,对陈文星的记载却较为详细。但是,《谱》文与《录》文也有二处不一致的,一是生年,一是师从。关于生年,前者标记陈文星生于1878年,这样一算陈文星享年应为82岁。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东青村采访其宗亲陈玉楷时,陈玉楷夫妇异口同声说,“文星没有活过80岁”。1959年病故,他们记得清楚,当时应该是70多岁。如此,我们从《录》文“享年七十有七”说。关于师从,《录》文云“从略七五”,但陈玉楷一口咬定“不是”,并且断言文星的师傅当时只收二位徒弟,还有一位叫什么汉的。笔者提出几个名字测试,请阿楷确认,提到方鲁时,他坚定地说,是的,就是“阿鲁”,而另一个徒弟则是欧汉。所以关于从师,我们从《谱》文,“师事当时名鼓师方鲁”说。当然,这也不能武断,过去人常有名、字并列的现象,或许方略、方鲁本是同一人,如“孔明”、“诸葛亮”然。
据上述二文记载,和翁文涵先生、陈玉楷先生等前辈知情人士的口述,以及笔者在东青、东太、照车等地实地走访,综合记述陈文星如下事略。
陈文星少时师从乡人私塾先生敢七生(音)读书。据传敢七生为乡贤宿儒,曾以一纸状词平息常泰里与龙桥的一场轩然大波,救活数条人命(见前拙文《王茂章与敢七生》)。文星自幼聪慧,得先生私淑,悉心教诲,期以厚望。但因陈家家境不济,文星16岁时辍学学艺,按当时成例,“七年锣五年鼓”,近而立之年方可独立掌鼓。
成名之后,文星任鼓头的戏班有“成月楼”“紫星楼”“新桃园”“新华英”等大戏班,经他加工改良润色的曲牌有【风和子】【北台妆】【驻马听】【旧弦】【黄忠二六板】等;传授剧目则有《姜诗》《孟道》《蔡伯喈》《瓜老种瓜》《吊丧》《彦明嫂》等,教授艺徒20多人,其中较为出色的鼓手10多人,如大众剧团的鼓头云,实验剧团的林国梯及再传弟子吴承恩等,还有鲤声剧团的鼓头林和劳动剧团的““粗天林”等,均有锣星的身影和声韵。
锣星之所以能名噪一时,当与他的绝活之二是。
锣星的绝活之一是云锣(或作韵锣)打得出神入化。据老艺人说,如果锣星在场,则打云锣的人会吓得打不成。
锣星的绝活之二十“吊棚”。
所谓“吊棚”,是指幕间的锣鼓演奏,其作用是保持演出气氛,不至于出现冷场。在锣星的鼓头主导下,吊棚不仅能保持演出的闹热气氛,有时甚至不因前台表演制约,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锣鼓演奏的魅力,一步步推涨观众情绪,羁住观众。过去乡村有时会出现同时两个戏班唱对台戏,即俗话所说的文武棚。文武棚实质上是两个戏班在暗地较劲比赛,而评判胜负的标准则是各班台前观众的多寡。锣星善于抓住幕间吊棚,把对方的观众大量吸引过来,“无戏更胜有戏时”,逢斗必胜,给他所在的戏班增添无上荣光。
锣星自幼读书识字,对曲情曲意把握准确到位,本来就比同时同行鼓手胜出一筹。而在他戏剧生涯中,又曾一度远赴上海学习深造战鼓、花鱼鼓和作曲知识,所以经他改良的许多莆仙曲,深得同行和民间艺人喜爱,乃至出现“锣星曲”的称谓。
莆仙有俗谚谓“戏狗乞食吹”,戏班被人认为是“贱业”,曾为社会歧视,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锣星并没有把奇技绝活传于子孙,其乡亲谈起此事,不免扼腕叹息,但锣星对莆仙戏剧热爱与痴迷的故事却在他的家乡久传不衰。
锣星鼓韵枫叶情。杨美煊、陈纪联二位先生在《莆仙戏人物谱》中,满含深情地写道:
(锣星)解放后更加乐于传艺,诲人不倦,直至1958年逝世之前,犹强支病体,为其艺徒传授鼓点不辍,其临终不渝的传艺精神,足以垂范剧坛!
冬至枫叶静静红。或许每一片艳俏的枫叶,都在谛听锣星鼓韵的遗响余音。
△作者简介:今闲,本名李金贤,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杂文学会名誉副会长,已出版杂文集《自挠痒处》《吃到葡萄后》《猫眼内外》,曾获福建省作协优秀文学奖、福建省第二届“书香之家”、莆田市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
|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 湄洲岛接待游客数量已超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