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干(1894-1991年),字柏青,号铁苍,莆田黄石大龟屿(今金山村)人。他是位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生前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文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等职。 朱维干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是国学大师钱玄同的高足。他与中国美学权威、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同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两人同窗共砚,意笃情深,都得朱子的家传。1923年他大学毕业后,终其一生都献身于“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他在家乡任教的学校有: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莆田十中(今莆一中)、哲理中学(今莆二中)、砺青中学(今莆四中)、中山中学(今莆五中)、涵江中学(今莆六中)等,莆田名中学都留下他辛勤耕耘的身影;他还创办了博文财经职业学校(今莆七中),开创莆田职业教育的先河。朱老学识渊博、年高德劭、学子如林、桃李满园。他蜚声教坛,饮誉海内外,是位教书与治史均成家的世纪老人,受到世人的敬仰。 朱维干年轻时,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北伐的政治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他兼任莆田《南方日报》总编辑,曾在报上连载他的首部地方史专著《莆田简志》,并撰文抨击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曾一度身陷囹圄。四十年代,他利用职业之便,在讲坛上宣传爱国、反帝、民主进步思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并与中共莆仙地区地下党陈国柱、陈国桢、林汝南等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方保护革命同志于危难之中,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个人一辈子能成就一、两件大事就很不简单,如果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更了不起,朱老编撰《福建史稿》就是一件不简单,了不起的大事。他为撰写此书广辑史料,搜集素材并深入研究考证,仅从清代《四库全书》中摘取有关提要就达800余部;他还广泛收集福建各地的府志,县志进行查证。他从1956年开始撰写《福建史稿》,1966年因文革而中辍,1975年续写,1979年才完成,前后经历23年之久,全书分两卷,共70余万字,自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起,直至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凡福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人物等,无不涉及,均做全面论述。 福建地处边远,开发时间较迟,历代虽也有方志,但内容较为简略。朱老高屋建瓴,从众多纷繁的史料中,去繁就简、除芜存精,将他们综合起来,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使历史的脉络一目了然。尤其是在北宋之后,元灭宋、明灭元、清灭明,政权更迭,改朝换代,其间民族斗争在闽表现十分激烈,朱老通过点面结合之法,既概括了全国的形势,又详尽地反映福建的实际,是此书的一大特色。闽地面临大海,又临近台湾,守疆卫土,斗争尖锐,例如明朝抗击倭寇,清初收复台湾等,都有详细的记述,对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等名将功臣进行表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考证认真,言必有据,是此书的另一特色。朱老从不停滞于史料表面,而是以史学家敏锐的眼光还原历史的真相。朱老对地方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卓有建树,形成自己独到观点。史学界评论《福建史稿》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福建地方史学术专著,此外朱老的《“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汉史辑要》《读史札记》《莆田简志》等,也都是他的力作,用功之深,令人赞叹。 朱维干教授高寿,享年九十八岁,教书与治史长达七十余载,堪称人间奇迹。他一生光明磊落的思想品格,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成就卓著的学术成果,将永远鼓励和鞭策后人,也广受世人的推崇和敬仰! (康乃良) |